相信我,作为双胞胎,你学会的第一项基本技能就是「计较偏心」。
比如谁分到的那块蛋糕上巧克力豆比较多——虽然我们并没有谁在挨饿。
你懂我意思:在旁人难以想象的强度中度过「比来比去」的童年,间歇性怀疑人生仅仅是一场控制了基因变量的对照实验。
后来我读资料发现,虽然家长可能不大愿意承认,但偏袒行为是广泛存在的。
首个在亚洲进行的「父母差别对待(parental differential treatment)」研究表明,偏心发生在高达 65% 的家庭中(Catalin等,2020)。
当父母区别对待孩子、偏心其中一个的时候,可能导致抑郁(Boyle等,2004),不管对于得宠还是失宠的孩子来说,都是如此。
01
被冷落的孩子
韩剧《请回答1988》第一集就成功让无数人暴哭,就是因为深入刻画了「不被偏爱的委屈」。
女孩「德善」成长在一个多兄妹家庭。
她的生日和姐姐没差几天,爸妈总在姐姐生日这天,「拔掉蛋糕上的三根蜡烛,顺带把她的一起过了」,似乎德善不那么重要。
▷ 《请回答1988》
又因为姐姐在备战重要考试,弟弟比她小,所以家人一起吃炸整鸡外卖时,「爸爸总要德善把两只鸡腿让给姐姐和弟弟」。
在刺眼的烛光下,德善委屈爆棚:为什么只给姐姐过生日,只给弟弟买「世界杯」冰激凌?而且,我也想吃鸡腿啊!
妈妈找补:那给你买豆子吃啊,你不是喜欢豆子吗?
德善:不要了,我不吃也可以。
▷ 德善
对德善而言,这哪里是豆子和鸡腿的问题,分明是「爸妈心里更喜欢谁」的送命题。
研究显示,被冷落的孩子:
可能在成长过程中有长期的低自尊(low self-esteem),认为自己「次等重要」;
缺乏安全感,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
发展出强烈的防御机制,保护自己不会「因为没被重要的人选择」而失望;
可能会导致一种非常独立的人生观,认为自己不需要父母(或任何亲密关系);
对人际关系的信任度较低(Rauer等,2007)。
但是,这些孩子正因为「不被重视」,反而有一些技能得到了成长:
在儿童时期,他们更能发展出更多自我照顾的技能(而不是照顾他人);
更能在外部世界中注意到「哪些行为不可接受」的线索,帮助快速适应陌生环境;
更有空间发展个性化,创造和实现自己的目标和梦想。
02
被偏爱的孩子
那么,被宠爱的那个孩子,就一定有恃无恐吗?
2019 年的金马奖电影《阳光普照》则说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
▷ 《阳光普照》
平凡的四口之家,有两个儿子。小儿子阿和(图中最左)不学无术,因为砍人进了少年辅育院。
父亲阿文不承认自己有这样的孩子。别人问起「你有几个小孩」?父亲从来只答:一个。
那是大儿子阿豪。
他聪明负责,为人友善,成绩优异。父亲把所有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对周围人说他会去念医学院。
▷ 阿豪
但就是这样的阿豪,在某个寂静的晚上,洗澡、整理房间,向窗外纵身一跃。
自杀前,阿豪给补习班的同学发了一条短信:
「前几天我们去了动物园。那天太阳很大,晒得所有动物都受不了,它们都设法找一个阴影躲起來。我也好希望跟这些动物一样,有阴影可以躲起來。但是我环顾四周,不只是这些动物有阴影可以躲,包括你,我弟,甚至是司马光,都可以找到一个有阴影的角落。可是我没有,没有水缸,没有暗处,只有阳光,24 小时从不间断,明亮温暖,阳光普照。」
现在,阿文真的只有一个儿子了。
它用一种极端方式呈现了成为宠儿的代价:时刻处于聚光灯中心,背负「理想角色」的期待。
虽然受宠爱的孩子常常会发展出一种独特感,但「被偏心」也有其黑暗面。它可能导致:
孩子承受维持受宠地位的巨大压力,并害怕失去这种地位(Sharpe等,1994);
强化手足间斗争(sibling rivalry),因为被宠爱意味着被其他孩子排斥。也可能「因为自己被优待」而对兄弟姐妹产生负罪感;
倾向于操控更有权势的那个父母;
害怕了解自己。因为他们常常会对自己和他人隐瞒父母曾经不喜欢自己的部分;
缺乏建立自己身份所需的经验。当他们因为「填补父母生活和心理上的空白」而被选中时,宠儿的身份常与父母的身份相融;
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在被偏袒的环境下,他们总是觉得自己「有权得到」想要的东西;
▷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被偏爱的好处,可能更显而易见:
被偏爱的孩子具备强大的自我效能感,擅长实现目标,这种能力常常驱使他们在职业生涯中取得不错的地位;
他们自信、坚决而顽强,总是相信自己值得「我想要的东西」;
可能擅长社交。他们熟练掌握讨好(ingratiation)的技巧,知道如何赢得别人的信任,因为他们自小在与父母的相处中掌握了这门艺术;
可能是乐观的。他们不容易会被挑战吓倒,而是被成就感驱使着走向成功。
总之,在父母的偏袒下,被宠和失宠都有其心理代价。
受宠孩子(浮夸和内疚)和失宠孩子的内在动力(嫉妒、竞争、内疚、自卑和代偿性浮夸),都可能表现为病理症状(Yahav,2007)。
在一项调查中,社会学教授 Jill Suite 甚至发现「受宠的孩子成年后表现出更多的抑郁症状」,这可能是因为兄弟姐妹关系紧张,或是对父母护理、情感责任增加导致的。
03
问题来了:为什么父母会偏心?
1)偏心可能是一种真实情感的表达,反映了深深植根于父母内心的偏好
临床心理学家 Ellen Weber Libby 认为,「父母的偏心,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操纵——都可能用来从这些孩子身上引出他们想要的行为」。
这些行为不一定是物质方面的,也可能是「情感回报」。
正如一个叫「苏珊」的妈妈这样描述自己为何偏心:
我对大儿子比较特别些。因为我生他的时候,我妈妈非常骄傲,这是「她这辈子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表扬我」。每当我看到这个孩子,我都会想起妈妈对我的肯定。
▷ Ellen Weber Libby
偏心部分源自父母的过往经历。比如:
某个孩子与父母有相似的爱好,让他们想起喜欢的祖父母;
某个孩子身上的特征唤醒了他们的创伤经历。这时,孩子可能扮演了某种「镜子」的角色,暴露出父母对这种特征的愤怒、回避和不接纳。
2)偏心,与父母「情感成熟度」有关
临床心理学博士 Lindsay C. Gibson 认为,如果偏心过于明显和病态,它并不是关系亲近的标志,而是「纠缠」的标志。这很可能是因为受到偏袒的那个兄弟姐妹和你父母的心理成熟度相近(Bowen,1978)。
当父母情感不成熟时,与人相处往往是基于「角色」,而非基于「每个人的独特性」。比如,你独立懂事,「像个小大人」,父母会觉得你没有需求,也就不用扮演父母的角色了。
但这并不是因为你「不值得被爱」,而可能是因为你没有表现出足够的依赖性来触动父母的纠缠本能。
3)哪个孩子容易被偏心,跟「出生顺序」也有关
许多有关差别对待的研究显示,家庭规模、出生顺序和性别与偏心有关。比如:
父母对第一个孩子的期望值高于第二个孩子。更容易偏爱最小的孩子,忽视中间的孩子;
在重男轻女文化中,儿子往往受宠;当女儿被视为情感和工具性支持来源时,母亲往往更喜欢女儿;
在单亲家庭和大家族,相对一般家庭更容易发生偏袒(Jenkins等,2003)。
以及,偏心也可能随时间发生变化。父母可能更喜欢处于特定阶段的孩子,比如婴儿或青少年。
4)「偏心」不一定是真的,而是「被感知到的」
最坏的结果,大概就是家里的每个孩子「都觉得爸妈偏心」。
实际上,被「感知到的偏心」,跟孩子本身的个性(神经质、随和性、开放性)也有关系(Vander等,1996)。
比如,神经质更强的人,对偏心更敏感;自尊心较低的孩子,更经常与兄弟姐妹比较;自我价值感低的孩子,更易受到影响,因为个人倾向于用与他们既有信念相一致的方式处理情感信息(Rusting,1998)。
这导致他们更容易用「偏心行为」来推断父母对自己的评价,并可能将这些评价内化,从而导致更多的焦虑、抑郁症状和问题行为,比如吸烟、酗酒、逃学(Loeser等,2016)。
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偏心」是一个触发器,可能放大或延续既有的焦虑或抑郁情绪,影响心理幸福感。
04
既然父母无法避免偏心,那应该怎么办?
1)将「金童综合症」正常化,承认「是人都会偏心」
「金童综合症(favorite child syndrome)」是 Libby 在《最爱的孩子》一书提出的概念。
她认为,某种程度上,偏袒存在于每个家庭中。作为父母,首先要允许自己消除与偏袒有关的羞耻感。
以及,不要让孩子生活在由偏袒情绪引起的秘密和欺骗中,创造可以开放讨论的家庭氛围——因为孩子很小就可以察觉到「谁更被大人喜欢」。当情绪被隐藏而不被表达时,它们就会变得具有破坏性。
2)让偏心存在「流动性(fluidity )」
Libby 认为,偏心分为两种,刚性偏袒(rigid favoritism)和流动偏袒( fluid favoritism)。
刚性偏坦的有害之处在于:
父母与对某个子女的偏心,是「僵化的」「持续的」,或仅仅是为了提升父母的自尊和满足他们自己的自我。这种僵化基于「角色」,所以通常会损害特定儿童以及其他家庭成员的健康。
但是,当「偏心」存在「流动性(fluidity )」时,即:每个孩子在不同的时间、因为不同的原因而被偏爱(当这种偏爱代表了一种对孩子「独特性」的看见时)———这种偏心对所有家庭成员来说就更健康。
具有流动性的偏心,可以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被「偏爱」,也有机会「被忽视」。公平,而不是「绝对公平」,是健康育儿的动力。
3)偏心或不被偏心,都不一定会导致糟糕的结果
虽然文章讲了很多偏心的负面影响,但是「差别对待」并不一定会导致孩子的适应问题。
研究还发现,偏心行为,在家庭关系更疏远的环境中危害更大。在一项研究中,杨百翰大学的首席研究员 Alex Jensen 访谈了 282 个家庭,发现在关系亲密的家庭中,「偏袒」甚至没有产生显著影响。
此外,当偏心行为更具正当性时(比如某个孩子健康状况更差),兄弟姐妹关系好——偏心的危害程度都会下降。
▷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虽然不管多大年纪,我们总是会对父母的评价「感到脆弱」。
但希望你知道,父母对「宠儿」的选择,通常与他们自身(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需求有关,跟孩子「是不是更值得被期待/喜欢」没有关系。
祝你得到真实和恰到好处的爱。
参考文献
Ellen Weber Libby, The Favorite Child: How a Favorite Impacts Every Family Member for Life
Shebloski, B., Conger, K. J., & Widaman, K. F. (2005). Reciprocal links among differential parenting, perceived partiality, and self-worth: a three-wave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19(4), 633–642. DOI: 10.1037/0893-3200.19.4.633
Makkink ID et al.,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absolute level of parenting and differential parental treatment with adolescent siblings' adjustment. 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 2004 Nov;45(8):1397-406. DOI: 10.1111/j.1469-7610.2004.00846.x
MK et al., Longitudinal associations between sibling relationship quality, parental differential treatment, and children's adjustment. J Fam Psychol. 2005 Dec;19(4):550-9. DOI: 10.1037/0893-3200.19.4.550
Catalina et al., The Impact of Differential Parenting: Study Protocol on a Longitudinal Study Investigating Child and Parent Factors on Children’s Psychosocial Health in Hong Kong. Front. Psychol., 28 July 2020, DOI: 10.3389/fpsyg.2020.01656
[美] 琳赛·吉布森,《不成熟的父母》,2017年6月,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江湖边
责编:Kuma
封面:《阳光普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