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潮安区凤凰镇,群山环绕之中,坐落着一座古老的村庄,名叫下埔村。这里是凤凰文氏的祖居地,文氏一脉在此开基创乡,据说已有700多年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埔文氏的祠堂——“正气堂”

相传凤凰文氏是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的后裔,族人世代奉文天祥为先祖,秉承正气浩然的民族精神,训示后代胸怀坦荡、爱国爱乡。

在文天祥感人事迹的激励下,文氏子孙涌现出不少深明大义、赤胆报国的人物,尤其革命战争年代,众多族人为了理想信念舍身成仁,延续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节。

如今,下埔村正进一步挖掘先贤文化、红色文化和宗族文化,力求将丰富的历史资源打造成为亮丽名片,增强文化自信、提升乡风文明、推动乡村振兴。

凤凰文氏 创祖之地

雨后的凤凰镇,崇山峻岭间云雾迷蒙、空灵秀美,宛若一幅写意的水墨丹青。充满传奇色彩的下埔村,此刻显得格外古朴静谧。

立于村口的一座石坊,昭示着此地的文化内涵。坊额正面“正气长存”四字,是国学泰斗饶宗颐先生所书,背面为“千古流芳”四字。坊联曰:“直节垂今古,丹心照汗青。”出自文史专家曾楚楠先生手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穿过曲折的村道,便见到下埔文氏的祠堂,门联曰:“雁门分派家声远,信国传芳世泽长。”文天祥被宋帝赵昺封为少保、信国公,“信国传芳”表明了文氏“文天祥后裔”的身份。

祠堂为三进格局,中座悬挂着“正气震乾坤”牌匾,是江西会昌文氏宗亲所赠。后座正堂中间立着文天祥的塑像,上方悬挂着“正气堂”牌匾,旁边墙壁嵌着一块“龛图碑记”,镌刻着文氏历代先祖的名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凤凰镇文氏理事会会长文国潮说,下埔村是凤凰文氏最早创乡的地方,而这座祠堂始建于明末清初,1998年重建,原本是民居,重建后作为祠堂使用。“正气堂”的堂号,出自文天祥的《正气歌》。每年农历十月廿三,族人都在这里举办纪念文天祥的活动。原来的祠堂因年久失修,已经被拆除,日后条件允许也将重建。

在正气堂附近的空地上,我们见到一堆古建筑石构件,其中一块门额赫然刻着“文氏宗祠”四字,还有两枚门簪,分别为“子孙”“万代”。从构件样式上看,应该是清代遗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族谱揭示 宗派渊源

“文天祥后裔”何以落户潮州凤凰山麓?文潮国向我们展示了族人抄录的《文氏族谱》,里面一篇《始祖讳伯平公谥恕斋公自述谱志》,详细叙述了凤凰文氏始祖文伯平的身世来历及创乡过程。

文中称,文伯平是文天祥长男文道生之子,“景定庚申年九月十二日午时,我父生焉,讳道生,字祖福。”“恭宗皇帝以我父有奖励军士之献,诏督理军机,策命苏女为配。”“丙子岁六月初七戌时,而予生焉。”元兵至,文天祥、文道生一同奔赴前线,三岁的文伯平随其母苏氏及家人吴通、舅舅苏能迁往丰政都大胜村居住。后文天祥在五坡岭被执,文道生闻讯痛哭,不久便去世了。“时父年一十九岁,即昺宗皇帝戊寅年八月念(廿)二日申时也。”

至于文伯平如何从大胜村迁往下埔村,文中说,文天祥就义后,苏氏哀痛成疾,在文伯平十岁那年仙游。尚且年幼的文伯平,只能依靠舅舅为生,不料“舅怀异心,不肯吾恤”,放火焚烧他的房屋,幸得吴通带他逃走。于是,文伯平为父母选了一处墓地妥善安葬,“丁亥岁即同侄汝安踰此饶邑元歌都凤凰社税啚凤都乡后坑岭下结卢以处。”

文中还说,文伯平“念先人不履元地之心”“誓不出闾里”,有一日忽然房屋起火,仅抢救出祖父和父亲的神主牌,便到隔岗的梨树边筑室奉祀。

关于这段故事,文国潮等年长族人都耳熟能详。文国潮还告诉我们,伯平公的墓葬至今保存在下埔村郊,道生公的墓葬也保存在丰顺县大胜村,每年的十月初二,族人都会到大胜村祭祖。

众多族人 献身革命

正气堂一处偏厅,被设置为文锡响烈士英雄事迹纪念室,以展板的形式向人们介绍这位下埔村英烈的生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凤凰镇文氏理事会会长文国潮介绍文锡响烈士英雄事迹纪念室

出生于1913年的文锡响,父母侨居南洋,1930年,他考进省立第二师范学校(韩山师院),并加入进步学生组织“读书会”,1932年离校,在凤凰山区开展革命活动。1933年,文锡响加入中国共产党,被任命为中共浮凤区特派员,积极开辟浮凤区革命根据地。先后担任浮凤区委书记、秋溪区委书记、潮澄饶县委常委兼宣传部长等。文锡响的母亲曾千里迢迢返乡,希望他和刚怀孕的妻子一同到南洋生活,但他坚定地选择了革命道路。1935年8月,敌人包围秋溪区委机关,文锡响不幸被捕。狱中,他铁骨铮铮、视死如归,10月14日被杀害于凤凰圩,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凤凰山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就在这里开辟了革命根据地。凤凰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潮汕人民进行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主要根据地之一。

世代生活在凤凰山区的文氏一族,许多族人也像文锡响一样,踊跃投身革命洪流,为革命事业献出宝贵的生命。下埔村党总支书记文俊旭向我们提供了两份凤凰山英烈名录,其中文氏族人就有二十多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氏英烈用青春和热血,回应了这句振聋发聩的呐喊。

在下埔周格村,还保存着一处红色革命遗址——太和斋。这是一座始建于清代的古民居,住户文国波夫妇已年过九旬。文国波告诉我们,他的祖辈早年过番南洋做工,用艰苦劳动的积蓄返乡修建了这座房屋。解放战争时期,太和斋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第四支队司令部,潮汕地委潮澄饶丰澳分委书记李习楷、副书记许士杰都在这里办公,而当年18岁的文国波也参加革命队伍,成为支队的一名通讯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埔周格村红色革命遗址——太和斋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第四支队司令部

在太和斋正堂的墙壁上,我们见到了李习楷和文国波的合影,还有闽粤赣边纵队第四支队部分老战士联名送给文国波的一幅书法,那段烽火岁月里结下的革命情谊历久弥新。

打造乡村 亮丽名片

数百年来,文天祥的痕迹,深深烙印在下埔村的土地上。村里唯一的学校,便以文天祥的自号“文山”命名。文山学校前身是建设于上世纪70年代的下埔小学,1995年,得益于爱国侨胞文锡扬、文达才等的大力资助,学校易址新建并于翌年落成。校园环境优雅、窗明几净,教学校首层大厅立着文天祥的塑像,崇敬先贤、弘扬正气,成为一种校园文化,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国潮告诉我们,目前,全国各地的凤凰文氏族人有30000多人,其中潮州本土约有13000人。理事会正在多方搜集资料,整理编修更加完善的《文氏族谱》,联结乡情乡谊,弘扬浩然正气,用先贤气节教育下一代热爱祖国家乡、努力奋斗成才。

市文天祥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文南生表示,大力弘扬文天祥民族精神,有助于激发社会正能量。近期,研究会将着手整理潮汕地区文氏宗祠的历史文化资料,以及一些散落民间的典故、传说和文物,进一步研究先贤历史文化、提炼先贤精神实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尽绵薄之力。

下埔村目前户籍人口3900多人,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来自茶叶种植。文俊旭表示,将挖掘好、利用好村里的文化资源,打造先贤文化、红色文化和宗族文化亮丽名片,结合茶叶等传统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乡村经济,增加村民收入,推动乡村振兴。

文史学者陈贤武建议,可利用文山学校为载体,打造乡村文化集中展示平台,搜集整理文氏名人、红色遗迹的文献,将散落各处的文化资源串联起来,全方位展示乡村历史和建设新貌,促进先贤人文精神在下一代的传承发展。

潮州的文天祥印记

潮州西湖公园有一座文山亭,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亭内保存着一块碑刻,正面是元代至顺年间潮州路总管王元恭立、大儒吴澄撰写的《潮州路韩山书院记》,碑阴则是文天祥的《沁园春·留题张许庙》词,为元末潮州路总管王翰所刊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保存于潮州西湖公园文山亭内的元代文天祥《沁园春·留题张许庙》词碑刻

文天祥《沁园春》词的创作背景,文史界一直颇具争议,一说是文天祥拜谒潮阳双忠庙所作,而《全宋词》中此词题为《至元间留燕山作》,也有一些版本题作《题睢阳庙》。且不论作于何处,潮地存此古迹弥足珍贵。潮州人崇敬文天祥,固然在于其崇高的民族气节,亦与其留在潮州的足迹不无关系。

清乾隆《潮州府志》载:景炎三年四月,端宗崩。五月朔,帝昺即位碙州,加天祥少保、信国公。十一月,进趋潮阳县。潮州剧盗陈懿、刘兴判附无常,为潮人害。天祥攻走懿,执兴诛之。

后来,陈懿勾结元将张弘范,引导元兵进攻潮阳。文天祥方移师海丰县,在五坡岭不幸被执。张弘范企图劝降文天祥,并让他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誓死不肯屈膝,遂写下千古名作——《过零丁洋》。事俱载于《宋史·文天祥传》。

后世潮人为纪念文天祥等先贤,修建过不少祠庙表坊。清光绪《海阳县志》载:

十相祠,在凤凰洲。明万历中,巡道任可容建,祀唐常衮、李宗闵、杨嗣复、李德裕,宋陈尧佐、赵鼎、吴潜、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后毁于寇。

十相留声坊,在府治前新街,为唐宰相常衮、李宗闵、杨嗣复、李德裕,宋宰相陈尧佐、赵鼎、吴潜、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建;背隽“太山北斗”,并为唐刺史韩愈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仁祠,在韩山韩祠左,祀宋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光绪十二年,知府方功惠重建。每岁春秋二祭,祭期与韩祠同。

如今,十相留声坊被重建于古城牌坊街南端,昭示着潮人对先贤的无限怀念。

文史学者陈贤武认为,传承先贤文化、弘扬先贤精神,必须细致严谨做好文献文物的整理考证,用具有说服力的历史,增强潮人文化自信,提升潮州文化品格。

文化共识与文化自觉

所谓“乱世藏金,盛世修谱”,族谱作为一个宗族的专属档案,对于增强族人凝聚力、传承良好家风家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族谱也是一种微观历史,有助于延伸正史、方志难以涉及的触觉。然而,受到种种因素影响,族谱与正史、方志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差异。

《文山先生全集·纪年录》载:咸淳二年,丙寅戊戌庚戌丙子,长男道生生。景炎三年,十月,长子道生卒。

《集杜诗·长子》序云:予二子,长曰道生,姿性可教。不幸乱离,随家漂泊。空坑之败,能脱身自全,钟爱于太夫人。以疾,后太夫人六十日,死于惠阳郡治中,生十三年矣,哀哉!

194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文天祥年谱》(杨德恩著),相关记述亦与《文氏族谱》略有不同,尚需作进一步考证。

但不论如何,“文天祥后裔”的身份,已成为文氏族人的文化共识,传承文天祥正气浩然的民族精神,已成为文氏族人的一种文化自觉。我们尊重正史,也尊重族史家史,并为先贤气节在当代的弘扬而欣慰。

正如乾隆《潮州府志·文天祥传》的按语所论:(五坡)岭在海丰,属古循州地,于潮何与?曰信国移屯,张宏(弘)范尾袭,发难自潮始,故诸人之死,犹得系于潮。呜呼!孤忠劲节,非可以地限也。而潮循两郡溯其芳踪,争欲得而有之,此天下万世人之几希不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