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9月,中共中央统战部和国家民委决定,成立中央民族学院(现中央民族大学)研究部,把当时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辅仁大学、中山大学的一批知名民族学家、社会学家、史学家集中在一起。
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主任由原燕京大学代理校长兼教务长、时任北京市文教局局长的翁独健担任,傅乐焕担任东北研究室主任,西北研究室、中南研究室、西南研究室、西藏研究室、文物室主任分别由冯家昇、潘光旦、翦伯赞(兼)、林耀华、杨成志担任。这一批大名鼎鼎的学术专家,极大推动了我国民族识别工作的顺利进行。
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成立后,民族学工作者参加的第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进行民族识别。1953年,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组成四个民族调查组:1.东北、内蒙古民族调查组;2.甘肃、青海民族调查组;3.湖南湘西土家调查组;4.广东省疍民调查组。
东北、内蒙古民族调查组组长是傅乐焕,我国著名历史学家,他在辽金史、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卓著,甚至在某些领域,比如对东北民族史的研究、对少数民族成分的识别等,均有开创之功。
1953年8月至10月,他与林耀华、王辅仁、陈雪白、阿勇绰克图等人,在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的统一部署下组成调查组,赴黑龙江省龙江县、讷河县,内蒙古自治区呼纳(呼伦贝尔)盟海拉尔、布特哈、莫力达瓦等地进行达斡尔民族识别调查。
在少数民族地区,傅乐焕等专家通过召集少数民族人士座谈、个别访谈等形式,深入了解当地的民族生活情况,记录了达斡尔语,搜集整理了少数民族文献资料。实地调查结束后,傅乐焕完成了此次民族识别工作的调查报告《关于达呼尔的民族成分识别问题》,对于达呼尔的族源问题采取了比较慎重的态度。
傅乐焕认为,彻底弄清达斡尔族的族源问题,需要新的文献和考古材料的发现作为支撑,对达呼(斡)尔人十七世纪以前的历史空白有重要填补。在考证史料和史事上,他有着乾嘉学派的优长,深入细致地爬梳整理已有史实、资料,对历史传说进行细致分析、厘清。
1955年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编印的内部刊物《中国民族问题研究集刊》第一辑。作者傅乐焕对达斡尔族分三大部分阐述。第一部分为基本情况。包括名称、人口和分布、关于达呼尔人历史来源的几种旧有说法、可靠的达呼尔人历史的开端、达呼尔人和蒙古族的关系。在此部分,作者认为萨吉尔迪汗曾是成吉思汗曾祖、兄弟和别人替生的儿子等说法,都是后人附会上去的;推测他是唐代黑水国汗的依据也很薄弱。论述了十六、七世纪达呼尔人与蒙古族关系疏远的原因。
第二部分为四点识别。(一)认为达呼尔语和蒙古语的关系不是方言差别问题,而是蒙古语族中的独立语言。它的词汇、音系和语法结构等,呈现了和蒙古语发展相异的情况。(二)从达呼尔人有可靠历史算起,他们原居黑龙江以北和迁居嫩江,自有共同区域。(三)达呼尔人早在黑龙江以北时就是定居的,从事农、牧、猎等多种经济活动,这和蒙古族的游牧生活很不相同。(四)在日常生活、氏族组织的遗留、婚丧、礼节禁忌、娱乐游戏、宗教信仰等社会文化心理状态方面,与蒙古族存在着很多不同点。
第三部分提出达呼尔应该被承认是一个单一民族。(一)归清后虽被编入八旗,但还是保留着固有族称。到了日伪时期,少数在外的达呼尔知识分子创出了“达斡尔蒙古”的名词。各地绝大多数达呼尔人认为他们是单一民族。根据自愿原则和民族政策,应予承认。(二)阐述了承认和否定达呼尔为单一民族的利弊问题。
1956年4月,达斡尔被确定为单一民族,达斡尔族的识别、认定,成为典型而又取得圆满成功的例证。这其中,傅乐焕所作的工作不应被世人遗忘。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