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颜师古注释《汉书·高祖纪》说:“貊(上古音meak)在东北方,三韩(上古音γan)之属皆貊类也”。据韩国学者研究,源于三韩的新罗等国,其语言与夫余、高句丽等民族是有区别的。

现代朝鲜语是以半岛南部的新罗语言为基础发展来的,它和秽系民族的语言有较大的差别。近年来,学术界倾向于认为貉(貊)应属于发祥于蒙古草原的北狄游牧民族,这有许多确切的记载可考。

如《竹书纪年》记赵武灵王二十四年推行胡服骑射时,将胡服称为“貉服”,可见古书“貉”(上古音γak)与“胡”(上古音γa,而“匈奴”二字的上古音构拟按《汉字古今音表》作xǐwɔŋna,笔者认为“匈”和“胡”不完全等同)通用。

此外,从史书记载貉系各族活动的范围来看,也正是北方或东北方的草原地带。从上古音来看,“胡”、“貉”、“韩”三个字读音很相近,只是阴声韵、入声韵和阳声韵的区别。上古汉语“阴阳对转”的规律,这三个音可以互通。

俄罗斯学者记录到黑龙江下游一些土著民族传说中有一种神秘的古代民族“哈”人,其名称与我国上古史书中记载的“貉”(貊)人基本相同。这条记录实属珍贵难得,郭燕顺、孙运来二位先生的《民族译文集》第一辑中已译为中文,内容十分精彩,研究达斡尔族源的学者有必要认真阅读,这里由于篇幅所限就不赘述了。

其中最主要的观点是黑龙江下游的果尔特人(赫哲人)认为黑龙江边具有明显远东风格的萨卡奇·阿梁岩画是当初三个太阳晒化大地时由果尔特人从中接受萨满教的渔猎农耕民族“哈”人留在当时松软的岩石上的。

“哈”人也被叫做“尼堪哈”,还留下了不少文物,果尔特人里一些人认为他们是汉人或朝鲜人,但最流行的说法是,他们既不是汉人,也不是朝鲜人,而是某个特殊的民族,作者斯特忍堡根据同“哈”人有关的磨盘、银锭等文物曾在达斡尔族地区发现过类似的,而果尔特人又常常把“哈”人同他们对达斡尔人的称呼“达克素鹿”、“加克素鹿”混为一谈,认为“哈”人和达斡尔人的先民有着密切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