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位家长朋友见到我说,这几天心脏承受的压力有点大,都想着要不要去买点救心丸了。问及原因,她激动地说,这些天晚上和孩子一起看了几场冬奥比赛,真的太惊险了。运动员为了能赢,能拿奖牌,实在是太拼了。

随后这位家长解释道,其实让她不堪负荷的主要原因,是观看比赛时联想到了自己的孩子不上进,才心里不好受的。你看,都是十几岁的年纪,别人家的孩子正在努力拼搏拿奥运冠军,我家的孩子却要我催着学习、写作业,怎么一点拼搏精神都没有呢?奥运的比赛不是白看了吗?

我觉得这位妈妈的叙述很有代表性,于是我再问她:那你想要孩子拼搏什么呢?妈妈的眼睛里流露出“恨铁不成钢”的神情,她告诉我她为孩子规划了一幅升学的蓝图,只要孩子听从安排,按着妈妈制定的“行进路线”咬牙一拼考上大学,不就什么都有了吗?可是她很不解,面对这么好的蓝图,为何孩子就是动不起来呢?

看着一场场精彩绝伦的冬奥比赛,我被“点亮”的同时,也思考了这个妈妈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紧张激烈的短道速滑比赛 图源:人民日报

1.看奥运竟然看出了泪为何我的孩子不愿意拼搏?

首先,我们有没有发现赛场上的每位运动员“赢家”,都是不管不顾、专心挑战自己、打破自己的选手?

先来看看深受大家喜爱的谷爱凌。她在2月8日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中,连着两跳都做了1440,如果第三跳也保持现状,就已经可能得亚军了。但出人意料的是,她冷静地选择了一个自己之前从未完成过的大招:1620。

至于为什么做出这个选择,谷爱凌赛后说:“我不是为了打败其他人,最后一跳是为了突破自己的界限。”

再看我非常敬佩的羽生结弦,他在参加冬奥会时身体已有伤病,本可以通过求稳拿奖牌,但他在2月10日的花样滑冰单人滑比赛中选择了高难度动作,虽然并未能完成,但他迅速调整状态,尽情诠释着音乐。

这两位都是“赢家”!谷爱凌坚定地相信“要做最好的自己”,所以才有勇气抓住宝贵的最后一跳,赢得了冠军;羽生结弦从未动摇过想在冬奥会上挑战自己、挑战极限的愿望,虽然这次没有拿到奖牌,但他把花滑的美好、极限运动的挑战精神化作感动,深入人心摄人魂魄。他让我永远记得他柔中带刚的眼神,想着看到他刚中带柔的身影。

我觉得想让一个孩子“赢”,其本质就是让孩子拥有先要赢过自己的愿望,因为拿自己做突破点,才是最真实、最可见的目标;只有看明白了目标,孩子才能一步步地去接近目标,打破目标。

反观当下的教育,孩子们看不清自己要“赢”的目标是什么,因为目标是父母规划的,所以看起来遥远而模糊;更可怕的是有些目标根本不符合孩子当前已有的学习能力,让孩子看着就觉得崩溃,想逃避、躺平,甚至“罢工”不学了。

比如,这才开学两三天,我听说就有妈妈给孩子下达指标,这学期你必须拼过你们班的某个同学,下学期拼到年级的某个排名。妈妈觉得,拿这么好的“学霸”、这么清楚的名次做奋斗目标,孩子就有了努力的方向了。可是在孩子眼里这个不是目标,而是强加给自己的“任务”指标。其实,只要是被强迫的,孩子基本不会去拼搏;即使无奈之下做了一点努力,但是离尽力还差一大截。

因为拼搏不是拼“任务”,拼搏拼的是热情、热爱和热血啊。关于这三个“热”,我们想过吗?

2.一直输的孩子怎么会妄想“赢”呢?

不可否认,我们家庭教育中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教孩子如何赢过别人,如何获取名次,但却很少考虑孩子怕输。因为输了就会被责备、被叫骂,甚至被冷言冷语“抽打”到骨头缝里,让孩子抬不起头。我亲耳听到过一位家长对着孩子大喊:你吃了我的饭,为何就不给我好好念书呢?考这么烂就别想吃饭了!

这次得了男子大跳台金牌的18岁小将苏翊鸣,曾在此前单板大跳台沸雪资格赛中出现重大失误,让他与决赛无缘。但赛后他说:“非常可惜,但我的目标,永远是朝着第一名去努力。”

可能我们会觉得自己的孩子哪比得上苏翊鸣有志气、有悟性、有能力?自己的孩子不是懒,就是怕输、怕承担责任。可是让我们再听一句苏翊鸣对自己的剖析:“我会非常认真地去思考我为什么受伤,什么样的动作会导致受伤……我有充分的思考,所以不会有恐惧。”

听到这里,我们是否应该再回想一下我们处理孩子失误的方式:当孩子考砸了、犯错了,我们有否和他一起去思考、去寻找原因呢?我们有否恐吓他“考这么烂就别想吃饭了”?

我觉得,一个输得起的孩子一定是一个被尊重过的孩子,因为不被尊重的孩子很难有理由说服自己为了进步而去做思考。同时,一个总被恐吓的孩子,也一定会产生挥之不去的恐惧感:一是对自己将被惩罚的恐惧,二是对自己做得不够好的恐惧。

只要孩子失去了自尊感,只要他感到自己会接受惩罚,那么他的内心就会变冷、变暗淡,然后自动封闭起来。对这些孩子来说,“拼搏精神”就是高大尚的空话,因为他们连自尊、自我存在的价值都没有过啊。

所以,根本的问题是,一个一直在“输”的孩子,怎么敢妄想“赢”呢?

3.一直想要孩子“赢”的家长先让自己有一颗强大心脏

我们的孩子最怕的是什么?就是哪次考差了、哪次犯错被告状后,妈妈会不会吼我,爸爸会不会打我,老师同学会不会看不起我,我是不是觉得自己好没用?所有这一切,都会加剧孩子丧失对真实自我的判断和认知,让孩子情绪低落、自信萎缩

有一个细节不知大家还记得否,当谷爱凌连着两跳1440后,她曾给妈妈打了个电话,妈妈给她的建议是“保持现状,你能得亚军”。可谷爱凌没有接受妈妈的临场建议,而是想选择一个从没做过的高难度动作。对此妈妈并没有阻拦,而对她说了一句至关重要的话:“最后的选择是你的,这是你的比赛,好好享受它。”

“这是你的比赛”!如果谷爱凌最后一跳没有成功,妈妈会怎么对她说?我想我们每个做母亲的人,都可能会用不同的视角来猜测这个假设的答案。可是,无论我们以什么样的立场来假想这个答案,我们都不能否认,谷爱凌敢于一搏一跳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她从没有顾及妈妈会对她的“不接受建议”而恐吓和威逼,相反她完全投入自己想要去做的——好好享受,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因此,谷爱凌的成功故事还是把我的思绪带回到养育的老调上。作为父母,你是想把功夫花在“逼”孩子完成指标上,还是把精力放在“制造”孩子内心的热爱上?

指标经常会完不成,可是有了心中热爱,孩子的热血就会沸腾起来,就会像冬奥的运动健将一样拼到最后一刻,用一颗强大的心脏赢,用一颗强大的心脏输,用一颗强大的心脏继续走下去。

写到这里,我想起经常有家长问我,黄老师,我的孩子很想赢,但每当临近考试或参加一些重大活动时,就会害怕,我应该怎么开导他?我给大家几个亲子互动的小提议。

如何减轻孩子对考试的恐惧和焦虑情绪?

首先,少做负面预设,不说“万一考不好”、“万一不如别人”等等,这会让孩子的情绪陷入恶性循环中;

第二,按孩子当前的能力范围,设定与自己比的成绩目标;避免传递恐惧与焦虑,低目标并不等于低成就,可以达到的目标才有激励作用;

第三,观察孩子身体与心理对恐惧的反应,并与孩子一起对恐惧做出具体的情绪描述,为孩子解压;

第四,冷静分析,了解目前考试的形势,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做进一步的规划。

在此,我分享一项心理学研究概念——“提高情绪粒度“,希望它能够帮助孩子感受和识别情绪,并且与情绪和平相处。

“情绪粒度”指的是一个人区分并识别自己具体感受的能力。高情绪粒度的人,能明确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并且能针对自己的感受想出相对应的解决办法。

如何把“情绪粒度”的概念运用到孩子的身心调整中去呢?

一是我们让孩子多学习、多储备一些情绪词汇,这样孩子才能对自己的情绪做出主动并且具体的描述。比如,我现在很难过,妈妈我想自己待一会儿,你不要管我;我现在很悲伤,我想大哭一场,妈妈请你拥抱我;我感到心情很压抑,不知道该怎么办,妈妈你要帮帮我。

二是平时多与孩子进行积极的对话,多进行一些情绪表达的小练习、小游戏,让孩子养成表达感受的习惯,不要让孩子等到无力承受时才找家长倾诉内心焦虑。

与孩子讨论拼搏精神

1.真正的拼搏精神是要发自孩子内心的追求,如果孩子不知道自己的追求是什么,那他不会“拼”,更别说“博”了;可以和孩子讨论如何像谷爱凌那样,向“赢”中挑战自己,突破界限。

2.赢过自己的前提,是要让孩子先认识自己,再做得比上一次好,这就是一次超越自己的进步;和孩子一起重温这句话:“金博洋战胜了金博洋,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

3.赢过别人的前提,就是让孩子在内心启动超越自己的目标,做到最好的自己,即使没赢过别人,也是收获满满;可以和孩子讨论向羽生结弦学习,如何向“败”中挑战自己,虽败犹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