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无念
就在今天,2022年第一部进口分账片终于登陆内地院线,来自肯尼斯·布拉纳翻拍的经典悬疑IP《尼罗河上的惨案》。
提到这个作品,就不得不提其背后的创作者——阿加莎·克里斯蒂。作为人类史上最畅销的作家之一,阿加莎被公认是“侦探小说女王”,不仅仅对于英国本土的侦探小说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全世界都有极高的声望和影响力。
阿加莎一生共创作了80余部小说和剧本,除了这次上映的《尼罗河上的惨案》,还有像是《东方快车谋杀案》《阳光下的罪恶》,以及经典的《无人生还》等等。
早在2017年,同样由肯尼斯·布拉纳执导的新版《东方快车谋杀案》曾登陆过内地院线,获得了超过2亿的票房。不仅如此,最早的1978版《尼罗河上的惨案》同样登陆过内地院线,由上海电影译制厂配音,是改革开放以后最早进入国内的推理影片,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如今,40多年过去了,新瓶装旧酒,这样一个经典IP对国内观众究竟还有多大的吸引力?又能否打破五年前《东方快车谋杀案》的票房纪录呢?
从阿婆到侦探小说流派
《尼罗河上的惨案》这部小说最早于1937年问世,并首次在英国出版,是阿婆创作的所有作品中最负盛名的其中之一。
阿婆的“推理小说宇宙”始于1920年的《斯泰尔斯庄园奇案》,该作品令她初试啼声。随后的《罗杰疑案》(1926)更是令其大红大紫。而这部《尼罗河上的惨案》,距离她写出脍炙人口的《东方快车谋杀案》(1934),也仅仅才过去三年。而彼时的她,也进入了创作的高峰时期,佳作不断,知名度更是与日俱增。
而在同一时期,推理小说的流派发展也已经进入了不同的阶段。
推理小说起源于美国,发展于英国,大行其道于日本。19世纪时,短篇推理侦探小说是主流,像是爱伦·坡,阿瑟·柯南·道尔等大家熟悉的推理小说家,均活跃在这一时期。进入20世纪,E·C·本特利发表于1913年的《特论特最后一案》被认为是古典推理小说的开端。而阿加莎的处女作《斯泰尔斯庄园奇案》(1920)则将推理侦探小说带入黄金时期。
20年代末期,硬汉派侦探小说开始崭露头角,以30年代末的美国作家雷蒙德·钱德勒尤为著名。而古典推理小说在30、40年代更是到达鼎盛时期。同时,一批纯犯罪小说和心理悬疑小说的兴起,带动了间谍小说的风行,而前者在50年代成为主流,后者在60年代随着007詹姆斯·邦德的出现也开始风靡。
从80年代往后,各类推理侦探小说相对都有了很大的转机和发展空间,并且逐渐分化成了一系列成熟的流派。比如西方的推理小说,多被分为本格派(又称“古典派”或“传统派”)、硬汉派、写实派、法庭派等;而像日本的推理小说,则又会分为本格派、变格派、社会派、新本格派等等。
相对来说,大家更熟悉“本格派”。“本格”一词从日本引进,指的是“正统”之意。西方本格推理派的代表作家,上面提到的埃勒里·奎因;而日本本格推理派的开山鼻祖则是江户川乱步。而在1980年代后,岛田庄司、绫辻行人等人则在原本的“本格派”基础上发展出了“新本格派”。
“本格派”以逻辑至上的推理解谜为主,通过惊险离奇的情节与耐人寻味的诡计,利用逻辑推理展开情节。而与之相对的,则是更注重写实的“社会派”,强调推理小说不应只是推理,更应当反映并描写现实社会,探寻人性的复杂和多变。至于“变格派”,则注重描绘阴森恐怖的气氛或揭示人物的变态心理。不乏怪诞离奇的情节和神怪奇幻元素等等。
总之,尽管不同派别之间的定义各有差异,但这样的分类大体上依旧是模糊的,很少有作品能够精确地被纳入具体的某一种类型,而推理迷们也往往针对不同作家的流派而产生争议。就比如阿加莎·克里斯蒂,在她一生创作的这么多作品中,尝试过不同的推理流派。像是《尼罗河上的惨案》,其实就属于本格派的范畴。
推理小说与推理电影
推理小说和推理片之间,天然存在着互通的地方,推理小说也是非常适合影像化的一大文学类型。
从类型片的角度来看,推理片往往和悬疑片、犯罪片有着很深的关联性,毕竟悬念是这类影片中最为重要的元素,因此好的推理片一定也是好的悬疑片。还有一些时候,推理片中也会加入适当的惊悚、恐怖元素,利用包袱的铺垫,以及视效音效的辅助,充分调动观众的观感。
不过,推理推理,顾名思义,片中得这个实现推理过程的人,也就是“解谜人”。一般的悬疑片,并不一定有真正需要被侦破的案件,有的可能只是一个扑朔迷离的,更多的还是要依靠氛围的营造;而在推理片当中,一定要有一个侦探、警察、探长,甚至是间谍之类的角色,带领着观众们一起,深入案件调查真相,从而解决谜团。
要有
推理的故事类型,也分开放式和封闭式,甚至在这过程中,提供给主角的信息有时与提供给观众的信息也是不对等的。总而言之,不到最后一刻,往往很难知道真正的谜底是什么。
观众们熟悉的推理片主角,大多都是侦探角色,比如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阿婆笔下的波洛探长,包括日本的常青动漫名侦探柯南中的一系列人物,以及国内铁面无私的包拯包丞相、狄仁杰等等。这些知名的IP人物经常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也在各种影视作品中频频出现。
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国内一批推理小说家们的涌现,相关题材的作品也得到了更广泛的认识。像是《白夜追凶》《无证之罪》《心理罪》等一批推理悬疑剧得到了观众们的一致好评,也迎来过一阵同类型的创作热潮。不过整体而言,国内大多数所谓的推理题材作品还是更偏向于犯罪悬疑类型,着重于氛围的营造,而非真正的推理过程。
究其原因,除了题材的审查尺度,以及推理小说的小众以外,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国内并没有真正所谓的侦探行业体系。一方面,侦探这一职业本就起源于欧美,主要活跃在日本和西方国家,中国并没有培养起相应的土壤;另一方面,侦探是需要调查他人隐私获取证据的职业,而国内法律不承认由私人侦查人员或组织提供的证据,不仅会侵犯他人隐私,在法庭上也没有效力。
因此,即便在国内有类似的私家侦探,但大多都是警务编外人员,负责的案件也多为婚外情取证、商务打假等等。影视剧里的刑事命案,在国内不可能由侦探负责,只可能是警方。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我们的悬疑推理影视作品里,基本上只有警察出现,且更注重破案的结果,而非推理的过程。
推理片还有多少红利?
既然如此,主要以推理作为元素的影片,在国内有市场吗?
情报君认为,还是有不小的市场的。
举例而言,国外的推理题材影片,较早的像是《大侦探福尔摩斯》系列,第一部8345万,第二部1.87亿,这已经是十年前的票房水平。近几年的,像是《神探夏洛克:可恶的新娘》1.61亿,《东方快车谋杀案》2.3亿,更近的《利刃出鞘》也有2亿的票房。更不用说动画片《名侦探柯南》了,基本上近几年每年都有不错的票房成绩。
引进
至于国内的推理片,其实也有少量的以侦探为主角的影片,但多数是港片,或是相对架空的历史背景。比如《C+侦探》《B+侦探》《神探》《盲探》《宅女侦探桂香》《暴走神探》《消失的子弹》《消失的凶手》等等。这些影片的质量参差不齐,票房体量也各有差异,但无一例外香港导演执导。
都是
此外,像是徐克的《狄仁杰》系列,主角狄仁杰是一位唐朝宰相,在文艺作品中以善断案而闻名。这一系列三部曲票房累计近15亿,显然具备更高的商业价值。不过,考虑到该IP的古装题材以及奇幻元素,推理也并非影片的主要线索,更多的还是得益于类型的杂糅。
而像《心理罪》《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嫌疑人X的献身》等影片,虽然票房成绩都不错,不过都有IP打底,且同样类型更加悬疑,而非推理。至于《唐人街探案》系列,不仅有实打实的推理步骤,而且还杂糅了喜剧元素,类型上更为多元,也助力票房体量实现了大飞跃。
由此看来,无论是国外的推理题材影片,还是国内的悬疑推理片;无论是有原型IP或系列IP加成,还是原创题材的故事,只要在保证一定质量水平的前提下,基本上还是能收获亿元以上的票房体量,因此在国内也还是有较为广阔的市场的。
而从目前的发展水平和未来的市场前景来看,国外推理片自不必多说,优渥的文化土壤+知名IP人物加持+扎实的本格推理过程+精良的制作水平,这些要素足以保证一部国外推理片在国内实现还不错的票房回报。
至于国内的推理片,情报君认为,现阶段看来仍有以下几种发展前景。
第一仍然是走犯罪悬疑的路子,在以警察、探长等角色为主的基础上,对案件侦破过程尽可能实现更详细的展开,真正做到“先推导后梳理”的推理过程,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同样拥有解谜的快感,而非单方面地被剧情牵引着往前走。
第二是同样以IP打底,对著名IP进行影像化,比如上面提到的包公、狄仁杰等形象;同时对国外IP进行本土化,比如东野圭吾等一批与中国大体上文化同源的推理小说,通过这两种方式推动国内推理类型片的发展。
第三也是目前较多被应用的一种,即通过推理与其他元素的类型杂糅,实现更高的票房收益。除了推理喜剧《唐人街探案》系列,推理和惊悚、动作、冒险等其他类型元素,同样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搭配效果。
当然,不仅是推理题材的影视剧,推理小说的发展也是这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这不仅需要创作环境的支持、相关人才的培养、专业知识的积累,更需要跨学科/行业之间的深度合作,缺一不可。
总之,在各方面都做好准备的基础上,纯推理题材的作品在国内市场依然大有可为,或许会成为影视行业未来发展的下一个蓝海。也希望会有更多的国内外推理题材影片登陆国内院线,让所有人都能在抽丝剥茧的过程中不断接近真相,体验不断反转“烧脑”快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