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2018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澄城县刘家洼考古最新成果正在国家博物馆展出,300余件春秋时期的历史文物,展示了古芮国的历史风貌以及周代气势恢弘的分封制度的历史场景。

在家门口的渭南博物馆,千余件馆藏文物也正诉说着不同历史阶段,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繁衍生息、创造文明的故事。来看看今天介绍的是哪件藏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虎形玉觽(xī)

中国是崇尚玉的国家。中国古代的玉器主要是应用于礼仪、祭祀、服饰等,从简单的装饰发展成为古代宗教祭祀和礼仪用品,继而发展成为标志着高尚道德品质的服饰用品。在此期间,经历了8000多年,特别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上,人们把玉的自然特性加以道德化,使它在政治、宗教、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中发挥了其他艺术品所不能取代的作用。

我们渭南市博物馆就收藏着这样一件具有实用价值和象征意义的玉器——汉代虎形玉觽。

觽,左边是一个“角”字,说明它是用兽骨或是角制成锥形物。

我们渭南博物馆的这件汉代虎形玉觹,青玉质,长7厘米,高3.5厘米,厚0.5厘米。角状弧形,首端有穿孔,便于佩系,虎口大张。尾部稍有残缺。

觹的起源很早,一般认为是由原始的觹系动物的獠牙或者质地坚硬的一端弯形骨角充当,后来才出现人工制作的弯角形或长条状骨质与玉石质的觹。

那么大家能猜到觹在古代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觹,是古代解结的工具。觿的发明,其实和绳子密不可分。在中国古代社会,绳子的使用相当广泛,古人用绳子捆野兽、缚牢茅草屋。由于中国古代服饰没有纽扣,而周人极其注重礼节,为避免衣带散开导致走光失礼,通常会把绳子打成死结。这时,绳子在使用过程中就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打结容易,解开难。于是古人在解绳结的实践中发明了觿。觿,在使用时,用细尖且弯角的一端用力插入绳子结的缝隙中,使得绳子结产生松动,然后就能很方便地解开绳结。因此,古人需要随时佩戴觿,以备解开生活中的绳结。这也成为人们携带在腰间必备的小型生活用品。

觹,也被用来解心中之“结”。在《诗经·卫风》中记载:“芄兰之支,童子佩觹。虽则佩觹,能不我知”。因为芄兰的荚实与觽都是锥形。女主人公与诗中的童子,可能是青梅竹马,关系非常亲密。可是,自从童子佩带觽以来,对自己的态度就冷淡了。于是这位女子说,“虽然你带着觿,但只是个解扣的工具,你却不能解开我心中这个结”。这简直就是心悦君兮君不知,她希望童子能明白她的心意,解开她心中的疙瘩。

觹,既然能解开疙瘩,古人认为它也能够治乱。在汉代刘向的《说苑·修文篇》中也说:“能治烦决乱者佩觿”。佩带玉觿的人通常会被认为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人聪颖智慧的表现,如果是古代的君王佩觹,就表示有能力治乱,蕴含强大的政治含义。这也对佩戴玉觹的寓意有了进一步的延伸。

也就是说,在汉代,佩戴的觿所解的已不再是衣服上的“结”了,而是日常生活中的“结”,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佩戴,佩戴的人应具有排难解困的能力与较高的社会地位。玉觿已然成为一种身份与地位的象征。目前我国所发现的汉代玉觿,基本都已是佩饰,不再具有解结的实用性。这些汉代玉觿,均用料讲究,制作精美,绝大多数出土于诸侯王一级的大型官僚贵族墓中。官僚贵族佩戴玉觿很可能是觿解结功能延伸的一种体现。

玉,自古以来象征着德行,古代君子以玉比德。因为玉最为高贵,且汉代又极其注重礼仪,君子佩觹以饰高洁。而虎是“六瑞”之一、百兽之王,在古代一直都是力量、威猛、霸气的象征;这一件小小的虎形玉觿就蕴含着诸多寓意,它也与德行、智慧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给我们讲述了一段关于玉觹的前世与今生。时间跨越千年,让我们领略了祖先们的精湛工艺和不屈的工匠精神;同时也让我们了解了国家的辉煌历史与珍贵宝藏。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馆藏精品,就去渭南博物馆看看吧!

来源:渭南文旅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