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人把自己一生的珍藏,都无偿捐给了故宫博物院,根据专家估计,那些文物的总价值高达1000亿

老人将家中藏品捐赠出去后,也和普通人一样,过着朴素的生活。

1982年元宵节那天,老人身患重病,被送到北京的一家医院治疗。

医生把他安排在八人间的病房,老人的妻子不忍心见他在临终之际饱受折磨。

同时也顾及到老人家的体面,便向医生提出要求:“请问您能给我们转到高干病房吗?那是单人间,我丈夫能待得舒服些。”

没想到安排病房的医生看也不看一眼,就冷冷回绝说:“高干病房是给大领导住的,你也配吗?”这下老夫妻两人彻底寒了心。

原来老人名叫张伯驹,是我国著名的收藏家,他怀着一颗拳拳的爱国之心,四处奔波散尽家财,收集到118件顶级文物。建国之后,还把它们无偿贡献给国家。

张伯驹年轻照

有知情人士知道这件事后,立马联系了医院领导,那位医生受到了严厉的批评。

医院紧急派人将老人转移到高级病房,让他安稳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光。

出身名门,却不爱权势

1898年,张伯驹出生在河南项城,他在家中亲人的期待中平安长大。

张伯驹的叔叔就是大名鼎鼎的袁世凯,他出生时袁世凯的家族势力几乎达到鼎盛时期。

张伯驹年轻照

但他不想依靠叔叔的权势,走向了和军阀们截然不同的一条道路。

张伯驹作为袁世凯的侄子,经常和袁家子弟一起上下学。

那时候他家里面就藏有许多价值不菲的古董,哪怕是一张平时吃饭用的桌椅,放到今天来看也算是精美的文物了。

他年少时就展现出惊人的记忆力,九岁时他就能读书作诗,是远近闻名的“神童”,大家伙提到张伯驹,都竖起大拇指夸赞他的才学。

张伯驹年轻照

学校里的先生就很看好他,认定他以后肯定会前途无量。

张伯驹的女儿回忆起父亲生前的模样,说他晚年时期头脑也很灵光,能够准确记住自己读过的书放在书架的什么位置。

父亲曾对张伯驹寄予厚望,他希望儿子能够继承家业,身披重装戎装,像自己一样征战四方。

而张伯驹聪慧过人,一早就发现那时候的官场,就像是一滩烂透的死水,不愿以身涉险

张伯驹年轻照

一直以来,他专注于研究书本上的学问,和妻子相濡以沫,过着淡泊名利的生活。

他常年穿着一身长衫,从来不像民国时期的其他公子哥,整天西装革履地打扮自己

有人邀请他参加名流们的聚会,他总是淡然一笑地婉拒人家的好意。

张伯驹也不讲究饮食上的精细,一日三餐吃的是粗茶淡饭,可谓是“少年诗意足风流。”

张伯驹年轻照

张伯驹还有一个在当时看来“不入流”的爱好,就是喜欢到茶楼酒肆里面听戏曲。

1931年,他曾和梅兰芳等人在北京组建了“国剧学会”,亲身体验唱戏的乐趣。

他拜余叔岩作自己的京剧老师,学成后多次与袁寒云等人同台演出。

1937年国内局势越发复杂,外国侵略者在中国土地上的恶行愈发嚣张起来。

张伯驹年轻照

张伯驹为彰显自己和其他同好们的爱国立场,曾召集各方名角一起举行义演《空城计》,他在戏里扮演忠君爱国的人臣典范——诸葛亮。

根据身边人回忆道,张伯驹的诸葛亮一出场,就博得观众的满堂彩,这段经历是他本人最为得意的一段演出。

他曾写过一本叫《红毹纪梦诗云》的书,里面详细记载了自己与京剧的不解之缘。

吴祖光对这部作品大为赞赏,称它是一部名副其实的“京剧史诗”

可惜出生在乱世中的文人,如果不依附强大的政治势力,便很难在社会上立足。

许多先锋革命者,不得不拿起自己手中的笔做刀枪,明确自己的立场

张伯驹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必然要做出自己的选择。

他远离政治漩涡,把自己一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一项伟大的事业。

机缘巧合,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

张伯驹年轻时候就对书籍字画产生浓厚的兴趣,他曾说过:“不知情的人,以为我为了搜罗唐宋精品,不惜一掷千金。实际上,为了保全国家文物,各中艰辛,不足为外人道也。”

1912年溥仪皇帝退位,住在京城里的八旗贵族们觉得属于自己的时代早已过去,他们便开始钻营如何利用动乱的空档,为自己谋得更多利益。

清朝贵族们被逼到穷途末路的时候,不得不从故宫里偷盗价值连城的文物,再把它们拿到拍卖行去换钱,以此维持自己的生活。

1936年爱新觉罗·溥儒将一幅唐代画作《照夜白图》转手卖给上海古董商。

《照夜白图》本身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历史的长河中,曾被很多书画大家珍而藏之。

商人重利,他只在乎这幅画能为自己带来多少利润,一个日本人只出了1万大洋,就把它带到了异国他乡

张伯驹知道这件事后心中十分惋惜,他哀叹道:“我们中国人的字画,就这样流落到国外去了。老祖宗的东西,外国人拿着也是糟蹋了。”

照夜白图

他作为一个传统文人,最看重自己的气节,一想到我们中国的文物,竟全落到外国人手中,岂不是一件让人倍感屈辱的事情?

当时溥儒手中藏着一件顶级字画,名叫《平复贴》

那是晋代著名书法家陆机的作品,字帖的内容是作者给朋友写的一封信

文章浅切平易,充满生活气息与盎然情趣,但内容短小,不过80多个字。

平复贴

若要把全贴放在手中,看起来不过是一名成年男子的手掌大小。

张伯驹一早打探到字画的消息,派人登门去询问那字画的价格。

谁知溥儒一上来就狮子大开口,他朝着张伯驹举起两根手指,摇摇头说:“20万。”

张伯驹听到这个数字后,心下犯了难,他家底厚实,也禁不住这样挥霍,他实在付不起这些银子。

但他没有死心,而是暗中让人留意《平复帖》的动向,张伯驹来到溥儒家里,想要鉴定他说的文物是否是真迹,别再白白花了钱拿到一副赝品。

他怀着期待的心情见到溥儒手中的《平复帖》,便按捺不住心中激动的心情

凭借他多年的收藏经验,判定眼前的书画是值得收藏的珍品。

张伯驹请求张大千联系溥儒,希望能够降下些许价格,让他能够负担得起。

张大千

张大千向溥儒讨要时出价6万,但狡猾的溥儒知道张伯驹对这幅字画十分心动,就算是张大千来了,也不肯松口。

他说到:“除非张伯驹拿出20万,不然别想把《平复帖》拿走。”

对于这个消息,张伯驹感到十分沮丧,却也没什么好办法。

由于溥儒要价太高,这幅字就一直留在他手中,没有卖出去。

一年后事情迎来新的转机,溥儒的母亲去世,他急需要一笔钱来安葬母亲。

有人把这件事告诉张伯驹,还劝他说:“溥儒此时正缺钱用,你可以借机杀杀价格,买下《平复帖》。”

结果他却婉拒了有人的建议,他认为自己不该乘人之危,险些错过拥有《平复帖》的机会。

有人知道张伯驹痴迷字画,心心念念了很久也没有达成心愿,就自愿登门拜访溥儒,和他商量这件事情。

最终张伯驹以4万元的价格,成功拿下这幅字画,了却一桩心事。

彼时他还不知道,他会因为这幅字引来杀身之祸

1941年6月5日,张伯驹在上海帮朋友做事,这天他收到一通奇怪的电话,对方说自己从北京来找他,即将到达外滩码头,让他去接人。

张伯驹没有起疑心,坐上自家的轿车,就踏上前往目的地的道路。

张伯驹年轻照

司机是张家雇佣的熟人,可是车刚开出去不远,车前面就出现了三个身材强壮的人,他们穿戴整齐,看上去不像找事的地痞流氓。

司机老孔误以为他们是拜访张伯驹的客人,便减缓了轿车行驶的速度,还摇下车窗询问情况。

没成想那几人手里拿着枪,还一把将老孔从座位上拽下来,其中一人坐在驾驶员的位置,其余两个人坐在后排,把张伯驹夹在中间,光明正大地把人给绑走了

趴在地上的老孔吓得浑身冒冷汗,他急忙跑回家中,和女主人潘素说明情况。

张伯驹年轻照

潘素强按下心神,联系到在上海的友人帮忙周旋。

原来张伯驹在工作的时候得罪了李祖莱,这人的一门心思全都放在钻营仕途上。

他觉得张伯驹阻碍了自己升迁的道路,便联合汪伪的76号特务李士群绑架张伯驹,趁机向他的家人勒索一笔巨款

他们通知张家准备300万赎人,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李祖莱和李士群的真正目的,是得到那副无价之宝《平复帖》。

潘素和丈夫一直过着节俭的生活,家中唯一值钱的就是那些藏品了。

可她知道丈夫为它们付出了全部心血,所以无论如何也不会把字画交给绑匪

她连续多个月四处找亲戚好友借钱,一边和李祖莱等人周旋。

好在他们一群小人有贼心也没贼胆,碍于张家的势力,他们把张伯驹关在监狱里,不敢对他严刑拷打。

潘素年轻照片

经过朋友的周旋,张伯驹的赎金也从300万下降到40万,几经周折,潘素才凑够了钱交给绑匪,顺利把丈夫给救了出来。

张伯驹回家的当天晚上,让妻子把自己的藏品都缝到睡觉时盖的棉被里,他知道自己已经被坏人盯上,这样做是为了最大程度上保存好千辛万苦收集的藏品。

他为了得到心仪的文物,还做过不少荒唐的事。张伯驹千辛万苦打听到隋朝《游春图》的下落,他立马向故宫博物院提出申请,要国家出资买下它。

可是故宫的工作人员以成本太高为由,拒绝了他的提案。老人不忍国宝流落在外,他和夫人几乎散尽家财,才把这幅名画留在手中。

为此张伯驹卖掉了在北京城里的一处四合院,夫人也把自己的陪嫁首饰拿出来变卖,只为换得一幅《游春图》。

1956年政府为了表彰夫妻两个人对国家的贡献,给他们发放了20万元的奖金,但他们却云淡风轻地拒绝了这笔钱。先生高尚的德行,让人由衷敬佩。

晚年生病住院,惨遭羞辱

曾经的繁华过往,转瞬间如过眼云烟消散,张伯驹在晚年时,经济条件急转直下,连基本的温饱都成了问题。

人曾见他在西餐厅消费时,只买了两片面包,自己吃下其中一片,临走时还颤颤巍巍地将另一片打包好,带回家给妻子潘素享用。

1982年张伯驹先生病重住院,他住在八人间的混杂病房里,此时老人的身体虚弱,再加上身边的病友们接连去世,给他的心理带来很大压力。

老伴不忍看着丈夫虚弱的身体饱受折磨,试探着向医生开口换病房。

那位有眼不识泰山的医生,不知道老人家的来历,看他衣着朴素,就当他是没有什么钱的普通人,才出言不逊嘲讽老人。

张伯驹的朋友知道这件事情之后,立马联系医院的人解决了病房的事情,让老人在生病的最后关头,能过得舒心一些。

同年2月26日,这位高风亮节的老人永远离开了人世

他的追悼会在八宝山举行,届时不少文人志士都出现在张伯驹的葬礼上,每个人脸上的表情都异常沉重。

他们为老人家的去世感到深切的哀痛,为他生前为祖国做出的贡献,感到由衷的敬佩。

个人的得失荣辱在国家与民族的利益面前,显得何其微不足道

张伯驹的一生,完美地践行了这样的价值观。

他在泥沙俱下的乱世之中仍能保持清醒的认知,以高尚的情操,践行着热爱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青年人,应时刻感念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同时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历史的考验,为建设新时代的美好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