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本轮疫情发生以来,苏州工业园区疾病防治中心的170多名员工迅速集结,争分夺秒在蛛丝马迹里追根溯源—— 防疫“侦察兵”与病毒赛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新冠疫情防控中,流行病学调查员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不是警察,却一直在“破案”。对于需要隔离的感染者和密接人员,他们却要“逆行”与其接触,他们是疫情处置的“幕后英雄”。

苏州本轮疫情发生以来,苏州工业园区疾病防治中心的170多名员工迅速集结,组成流行病学调查组。一个多星期来,打电话、看监控、跑点位……他们马不停蹄的奔跑在流调第一线,成为阻止疫情蔓延的“一线侦察兵”。

48小时“不下火线”是常态

昨晚8点,园区疾病防治中心7楼的流调工作组灯火通明。连日来,这里的灯光持续长明。

一台电脑、一个笔记本,不停跳出信息的手机……这就是园区疾病防治中心流调工作组成员陈小芳和同事们追踪密接人员的“武器”。一组人共同使用的桌子上堆着润喉糖、降压药、速效救心丸和没来得及吃的盒饭。从2月13日起,他们就驻扎在这里,每人每天至少要打几百个电话,再一次次细化手中的流调报告。一旁,给他们用来休息的行军床紧紧地收着,见证了太阳一轮轮升起。

“从2月13日到今天,我休息了大概十几个小时。”满眼血丝的陈小芳时不时要吞一颗润喉糖,沙哑的声音难掩疲惫。能休息这十几个小时,还是因为她的血压在20日当天飙到了170以上,被领导勒令休息。

按照病例的完整管理流程,针对现场、密接、次密接、轨迹交叉、一般接触等不同场景,园区疾病防治中心将人员分成综合审核、现场流调组、企业组、报告质控组等不同组群。“我们的排班是36小时一轮,但是人员紧张、流调任务重,很多同事坚持工作48小时以上。”园区疾病防治中心副主任周慧说。

流调,是跟病毒传播比拼速度的较量,“快”是它的关键词。流调工作人员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了解相关人员的暴露史、接触史等。“确诊患者14天的轨迹是流调的重点,我们要调查出是谁传染给了他(她),他(她)又有可能传染给谁。”陈小芳说。因此,流调中最争分夺秒的部分,就是确诊患者近4天行程的排摸。“这个过程是跟病毒在赛跑,根据确诊患者提供的信息,我们会列出风险点,再去核查他(她)的轨迹,然后再排除密接者的相关信息,告知他们等待通知,不要出门。”陈小芳说。

蛛丝马迹中还原被流调者轨迹

“去了哪?接触了谁?家庭住址……”通常,流调人员的电话会问这些问题。但很多人接到流调电话会紧张,继而会对几天前的轨迹记忆感到模糊。“我们发现上班族对几月几日并不敏感,这种时候我们会对他们加以引导,不能放过每一个可能增加暴露风险的细节。”陈小芳说,本轮疫情恰好发生在春节期间,因此,小年夜、大年夜、年初一、元宵节都成了流调工作人员提醒的关键信息点。碰到有人真的想不起来,他们还会提醒其查询支付记录、行车记录,通过每一个蛛丝马迹还原被流调者的轨迹。

排查点位、排摸密接者、上报数据……陈小芳和同事们在开展流调之余,还面临着调查人群各种各样的诉求。“假设你是被调查的市民,你接到了我的电话,后续有问题你是不是第一时间想到打给我呢?”陈小芳解释说,有时,有的被调查者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个社区,他们会帮其跟社区联系;假设密接者里有孩子,孩子去上学了,他们就要跟学校沟通。由于采取首调负责制,居民反映的诉求,陈小芳和同事们都要想办法帮助协调解决。

一起吃住,一起打电话询问患者,一起深入一线流调,一起书写流调报告,一起探讨分析每一个病例的感染来源……一周多来,作为党员的陈小芳和同事们不分昼夜,从调查的一手资料中寻找蛛丝马迹,剥丝抽茧寻找传染源。“我们的45名党员在这次流调中充分发挥了先锋带头作用,担任了各个组的组长、副组长。在疫情面前,我们作为党员心里只有服务对象,希望用我们的努力,让流调速度跑过病毒传播。”周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