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观众到底有多爱家庭剧?

前不久湖南卫视的2021压轴大戏《小敏家》正式开播,首播当天收视率收视率就达到1.3%。「芒果精」(指湖南卫视事业粉)们欢天喜地,微博豆瓣等平台对剧情的讨论热情也持续高涨。

家庭剧从来都是爆款最多的影视剧领域之一,近几年就有不少热播佳作。2019年的《都挺好》和《小欢喜》、2020年的《以家人之名》,2021年的《小舍得》和《乔家的儿女》……

家庭剧有自己的天然优势。在网络尚未兴起的年代,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看剧绝对是最放松舒适的时刻,互联网发达的今天,我们仍然会在家庭剧里寻找这种温馨感。虽然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但在家庭剧里,我们总能最大程度地找到有关生活的共鸣。

家庭剧成长史

20世纪80年代,家庭剧初见雏形。《家风》(1982)、《篱笆·女人和狗》(1989)等多部家庭伦理剧的播出,都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1990年,《渴望》的播出造成了万人空巷的轰动效果,甚至降低了北京市的犯罪率,受到了公安部的表彰。这是中国第一部大型室内电视连续剧,也是家庭剧的开山之作。

(《渴望》剧照)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正是中国社会巨变的时代,国产家庭剧也跟着这股潮流,多以「小家庭」见「大时代」,用一家人的际遇来映射整个时代的风云变迁。

1991年的《上海一家人》讲述了一位女商人在上海的奋斗史。以现在的目光来看,《上海一家人》是一部真正的「大女主成长剧」

1994年,《北京人在纽约》播出。90年代正是出国热潮,这部剧用北京人在纽约的生存状态,充分展现了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下他们的奋斗与挣扎。

1999年,《一年又一年》播出。这部仅有21集的连续剧,以一集一年的叙述方式真实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巨大变化。恢复高考、香港回归、全民炒股……宏大的历史投射在两个家庭身上,展现了时代进步对人民生活和思想的影响。

(《一年又一年》许亚军饰陈焕)

同时,90年代也产生了家庭情景喜剧这一类型剧。

1993年,英达导演,宋丹丹、杨立新、关凌等主演的《我爱我家》开播。这部剧开创了家庭情景喜剧的先河,用一个六口之家的日常展现90年代改革浪潮下的社会生态,兼具幽默和深刻,到现在仍是无数人心目中的经典之作。

而2005年播出的《家有儿女》系列,则是家庭情景喜剧的另一座高峰(现在还在用这两部剧下饭的朋友请举手)。

随着千禧年的到来,家庭剧也正式进入了繁荣阶段。

2000年,《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闲人马大姐》两部接地气佳作先后播出。前者聚焦于小市民张大民的经历,将底层群众真实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生动展现出来;后者从一位热心闲人大姐的视角出发,来讲述街坊邻居里的日常琐事。

(《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而后,家庭剧视角逐渐变得多元化。

光是2001年里,就有讲述家族兴衰和几代人命运的《大宅门》、以一对姐妹为主角的《空镜子》、聚焦于军人婚姻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反映家庭暴力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等优秀作品问世。

(#童年阴影冯远征)

与此同时,家庭剧也在与时俱进。

2004年,一部《中国式离婚》对焦于夫妻矛盾,将婚姻中的复杂多变展现得淋漓尽致。从这里开始,婚姻关系成为了家庭剧最热门的题材。

2007年,一部《双面胶》对准了婆媳矛盾,引发剧烈反响。从此「儿媳妇大战恶婆婆」成为了家庭剧喜闻乐见的戏码,也是很长一段时间的收视率财富密码。

2008年,《蜗居》(和《双面胶》均改编自六六的原著小说)用「买房难」这一话题成功引起了无数观众的共鸣。

2011年,《裸婚时代》聚焦于裸婚热潮,反映了80的新婚姻观念与随之而来的家庭问题。

2013年,《小儿难养》、《宝贝》、《辣妈正传》等剧集以育儿为切入点,讲述了新手父母在养孩子时鸡飞狗跳的生活……

家庭剧不停地在拓宽边际,尝试着更多可能。与此同时我们能看到,家庭剧的功能与焦点,已经悄然发生了改变。

家庭剧背后的社会情绪

不可否认,家庭剧越来越焦虑了。

在如今,家庭剧中柴米油盐的琐碎和温馨成了次要,一家人所面临的外部压力与内部矛盾升级成为了叙事主题。

(《小舍得》剧情截图)

就像美国学者约翰·D·卡尔认为的那样:今天越来越多的家庭情景剧反映的是功能失调,而不再是欢乐幸福的家庭。而这种对功能失调的关注则紧跟着社会热点的变化。

当备受关注的80后一代到了适婚年龄时,反映新婚姻观念的《裸婚时代》应运而生;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引发房价飞涨,与此同时《蜗居》取得了巨大反响;

当家长们因为国内教育内卷而盲目送孩子出国留学时,《小别离》引发了激烈的讨论……

婚姻、育儿、教育、养老……这些家庭剧的经典主题,都是不同家庭在不同阶段要面临的问题,也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

国产家庭剧经历过多次主题变迁。而在近两年,家庭剧最重要的注脚落在了教育上,其中以柠萌影业的「小系列」剧集为代表,包括《小别离》、《小欢喜》、《小舍得》。

能爆红的主题无疑是抓住了当下观众的痛点,但当大量的同质化作品扎堆出现时,作品也就容易「向下内卷」

贩卖焦虑、制造冲突、强加狗血……不少家庭剧试图在稳妥的框架中用夸张的矛盾来吸睛,但最终只会让故事变得悬浮而虚假,观众也会陷入审美疲劳。就像曾经婆媳大战的套路养活了无数家庭剧,却最终销声匿迹一样。

现在家庭教育剧也逐渐陷入了内卷。剧中家长们的焦虑从高考提前到小升初、幼升小,当孩子还在懵懂天真的年纪,家长们就已经开始疯狂为孩子们报了各种兴趣课和补习班。家庭聚餐时的才艺表演,也升级到了背诵圆周率的程度。

(《小舍得》中颜子悠背诵圆周率)

此外,在女性独立意识日渐觉醒的今天,原生家庭的伦理失衡问题也成为了家庭剧的焦点之一。

个中代表要数2019年的爆款剧集《都挺好》。这是国产剧第一次将箭头对准「原生家庭对子女的影响」。剧中女主角苏明玉是在一个重男轻女家庭中长大的女孩,成年后她试图走出原生家庭的泥沼,与这个家划清界限,却在一次次容忍中陷得越来越深。

(《都挺好》中苏明玉的父亲苏大强)

《都挺好》大结局中,苏大强患上老年痴呆,苏明玉放弃事业照顾父亲。记忆模糊的苏大强只记得过去给女儿偷偷买的练习册,苏家两个哥哥也都改头换面宛如新生。但看似大团圆的结局之下,不是苏明玉与原生家庭的和解,而是她又一次圣母式的牺牲。

这样的结局引发了不小的争议。观众们一边为这样的亲情重归感动落泪,一边又为苏明玉的自我牺牲感到不值。

(#还是心软了)

作为现实题材的重要类型,家庭剧承担着反映社会现实、为观众提供情感补偿的作用。在家庭剧背后,是整个社会的情绪。

回看过去那些大获成功的家庭剧,无一例外地都紧紧抓住了时代的脉搏,与屏幕前的观众保持同频。在具备现实意义的同时,又能引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

我们很高兴看到国产家庭剧在深挖更多家庭生活中的问题,并且敢于将它们尖锐地展现出来。

但同时,家庭剧或许也可以在展现焦虑和披露现实中,保留它本身的温情与美好。

拿什么拯救家庭剧?

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家庭剧?

我们选取了《父母爱情》、《都挺好》、《小欢喜》、《以家人之名》这四部近年较为热门的家庭剧,从它们的评价中,我们找到了家庭剧需要具备的关键元素

「亲情」是家庭剧永恒的主题。无论是父母子女,还是兄弟姐妹,亲情都是维系家庭的纽带。

家庭剧中「爱情」也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但如何平衡亲情与爱情的比重,是如今家庭剧要思考的一大问题。

比如2020年的《以家人之名》,就用两个爸爸三个孩子组成的非血缘家庭展现出了一种独特家庭的生活。在前几集中,属于家庭剧的温馨和细腻完全拉满,三个孩子吵吵闹闹的日常好像就是我们生活中平淡又热闹的模样。

但在剧情中期,兄妹之间的伪骨科爱情开始喧宾夺主。本来被家庭日常吸引来的观众们猝不及防追了一部狗血偶像剧,也难怪会产生心理落差。爱情与亲情的失衡,是这部剧高开低走的重要原因。

另外,「治愈」、「真实」「温馨」也是观众们在讨论家庭剧时,提及率最高的词语。很有趣的是,这些词似乎就是家庭最贴切的形容词。

平心而论,观众对如今的家庭剧已经相当宽容。即使并非贴近大多数人的真实生活,但只要传递出应有的情感共鸣,就能获得观众们的好评。

比如《小欢喜》虽然讲述的是三个中产阶级家庭面对高考鸡飞狗跳的生活,但因为高考这个几乎所有家庭都面临过的巨大难关,再加上剧中那些父母们生动真实的言行,我们好像能从中看到自己家庭生活的影子。

对家庭剧来说,最动人的部分永远是日常里的烟火气。

对此,其实家庭剧口碑之王父母爱情其实已经给出了最好的范例:没有歇斯底里,没有家门巨变,一对出身完全不同的夫妻在婚姻中相互磨合,鸡毛蒜皮的琐碎也让人看得津津有味。

毕竟平平淡淡细水长流,就是我们生活本身的模样。

家庭是我们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里承载着我们最原始也最深厚的情感。就像《我爱我家》简介里说的那样:为什么那么多的烦恼与琐碎,却挡不住开怀的笑声,因为我爱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