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几天,《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推出“总书记牵挂的粮食安全”系列报道,聚焦各地打好春季农业生产第一仗,牢牢守住粮食安全这条底线的做法。

继2月19日头版头条《“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总书记牵挂的粮食安全)》,报道了东营牛庄镇穗东家庭农场,大力开展综合治理和改造提升,深挖耕地产能的做法后,今天的头版头条《“要实打实地调整结构”(总书记牵挂的粮食安全)》,将目光对准山东东营市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了解,我国可种植农作物的盐碱地1.85亿亩左右,过去普通的大豆品种在盐碱地产量很低,为此黄三角农高区开展了耐盐大豆的引种、选育和示范推广工作,其中,航天大豆试验品种的最高亩产可达850斤。

据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负责人罗守玉介绍,现在在常规条件下育种需要8-9年,下一步若利用农高区育种加速器能缩短到4-5年。盐碱地大豆生物育种与产业发展大有可为,将有效缓解我国的大豆“卡脖子”问题。

黄河流域既要治理保护,也要高质量发展,这里正发生着许多希望与蜕变的故事。相信,未来“白花花”的盐碱地上将会有更多的“金灿灿”“绿油油”“红艳艳”。

昔日“盐碱地”,今朝“新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