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爆料海底捞会员系统里私下给顾客贴标签,其中主要包含体貌特征和个性需求等。还有顾客被打上了“喜欢上APP上投诉”的标签。

海底捞回应:为了持续提升和优化顾客的个性化服务需求,门店管理人员可以在会员系统中对顾客就餐的个性化需求进行补充(如麻辣锅去葱段、柠檬水加冰等),但禁止对顾客体貌特征进行备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可以看一下海底捞会员信息系统:

1、基本信息类:如昵称、姓名、电话、邮箱、性别、生日、年龄段。

2、会员信息类:如会员级别、捞币、折扣、归属门店、

3、消费信息类:消费总金额、就餐类型、总到店次数、月均到店次数、本店到店次数、全公司到店次数、平均单次消费金额、本店到店频率、全公司到店频率、就餐时间段、排名等。

4、个性信息类:如喜好菜品前五名、个性需要前五名、体貌特征、历史个性需要、历史体貌特征。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都对前3项信息习以为常,这次事件主要问题也就是第4类的个性信息中,体貌特征和个性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来看看爆料中信息:标签包括“20-30岁,安静,不吃胡萝卜”、“20多岁瓜子脸嘴巴长得很好看,板栗色头发,大学生,喜欢番茄锅”、“1.68米左右,戴眼镜,长头发,圆脸型,25岁左右,喜欢在APP上投诉”、“吃橙子需要服务员剥”等。

从上面可以感觉到,“喜欢在APP上投诉”这个标签,是引导起情绪变化最主要原因,这类标签,打了没有一点益处,也不能解决问题,还引起大人反感的事,还是多考虑下吧。

打标签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更好的服务,“喜欢在APP上投诉”这个标签,可能本意是提醒服务要注意服务质量,如果进一步考虑,投诉的原因是什么,把投诉问题拆解掉,该提升服务时候去提升服务,该解释疑虑的时候解释疑虑,而不是打上投诉标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打“标签”一事,有网友表示无所谓,毕竟海底捞以服务出名,如此是为了提升服务质量,并没有觉得受到冒犯。

我们都明白,会员标签精细化,本无可厚非,精细化的会员标签可以帮助企业更好的管理会员和提升复购率。

作为个体,成为会员的当下本身就会自带不同的属性,这些就需要门店的导购人员或是销售人员手动进行打签,进而将顾客的标签不断细化,结果是品牌随意拿出一款产品就可以看出哪些类型的客户会选择这款产品,对后期品牌或产品的运营也是大有裨益,或者方向推,哪类的会员会喜欢什么样的产品,会产品规划提供重要的参考。

比如打开微信就收到门店的消息推送,刚好是平时点奶茶的时间,刚好又是那款你最常点的奶茶特价优惠,感叹巧合的同时,你也顺势下了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商家要想实现更大的营收,会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门店运营中会员营销也愈发被大家所重视。相关研究表明,在品牌忠诚度、传播度和社交活跃度等维度上,会员客户的贡献远远高于普通客群。

要达成精准的需求,就不得不提“用户画像”,对会员精准的用户画像是基于经营大数据,快速地分析会员行为习惯、消费习惯等,例如口味是否能吃辣,哪个产品更受欢迎,距离上一次消费过了多久,客单价稳定在哪个挡位...

有了这些数据,商家就可以锁定目标客群推送适合的营销内容,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营销效果。

如果打标签是为了看人下菜,那就不要谈服务了,“大数据杀熟”依然是消费者心中的芥蒂,服务走多远,标签系统没有错,还是要看服务的初衷是什么。

海底捞私下给顾客打标签,是为了看人下菜,还是服务的初衷,也只有自己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