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模范名片:昆山市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自2002年开展以来,得到了市委市政府、上级红十字会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成为昆山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截至目前,我市共有8970名志愿者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其中71名成功捐献,成功捐献率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一。

2021年5月18日,一场“爱心接力”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上演,年仅22岁的昆山市民高明臣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将生的希望传递给了一位素不相识的重症患者,成为我市第68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您的出现像一颗夜空中的星辰,照亮了我们生活的希望。”看到患者家属寄来的感谢信后,高明臣心里特别温暖。

在昆山,有这样一支爱心团队,他们为了他人生命的延续,无私奉献、不求回报;他们原本素不相识,为了同一个使命走到一起,用流淌在身体里的血髓,成功挽救了一个又一个生命,他们就是昆山造血干细胞捐献团队。

时刻准备,医护人员一马当先

2020年5月14日,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生陈苏骐成功完成捐献,成为昆山第64位、市医疗系统第24位、市第一人民医院第7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2014年,陈苏骐在市第一人民医院岗前培训中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随后他毅然“入库”。从那时起,陈苏骐就已经为捐献做好准备。“我们医院的造血干细胞捐献氛围一直很浓厚,挽救生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陈苏骐说。

“您的入库血样和一位患者初筛配型成功,您是否愿意捐献?”“我愿意。”此前,陈苏骐接到市红十字会电话,他没有丝毫犹豫一口答应。“如果我的捐献可以挽救一条鲜活的生命,何乐而不为?”陈苏骐说,“等了6年,终于派上用场了。”

医者仁心,大爱无言。据统计,2003年市第一人民医院周萍成为昆山市第一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以来,市第一人民医院已涌现出7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义不容辞,克服困难完成捐献

从2000年第一次献血至今,我市职工严军已捐献全血16次,共计4400毫升;捐献血小板28次,共计34个治疗量。2020年11月,严军的血样与一名血液病患儿初配成功。“配型成功的概率只有百万分之一,入库两年多就能匹配成功,就像中了彩票一样幸运。这种奇妙的缘分,让我们紧紧相连,也让我感觉远方多了一个孩子。”2021年3月9日,严军顺利完成捐献,成为我市第65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并非每个志愿者的捐献过程都很顺利,有些志愿者配对成功后也曾遭到家人的反对。为取得家人的支持,志愿者们一方面积极准备,另一方面通过查找资料,努力与家人沟通,向他们宣传捐献造血干细胞无损健康的科学道理。我市第66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是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车辆管理所辅警阚斌,他在2017年参加培训时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为了打消亲人顾虑,阚斌主动向他们普及造血干细胞相关知识,最终于2021年3月30日完成捐献。“我曾经是一名军人,现在是一名警务人员。对我来说,身份转变了,但人民至上、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不变。”阚斌说。

2021年1月,我市第67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王愈贤与一名7岁女性患者初次配型成功,在春节回老家探亲期间,他持续向父母讲述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事例及相关知识。“有这个机会了,我就会义不容辞进行下去。”2021年4月27日,王愈贤正式完成捐献。

蔚然成风,大爱凝筑磅礴力量

谈及昆山为何会涌现这么多入库志愿者和捐献者,市红十字会的金涛说:“昆山是一座大爱之城,广大市民的爱心凝聚成了磅礴力量。”金涛说,很多人不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因为陌生,所以惧怕。对此,市红十字会积极行动,进一步健全捐献制度、规范工作程序、提升工作能力;以大型纪念日及公益活动为契机,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科普宣传;注重沟通、跟踪等服务,做好表彰工作,极大地鼓舞了志愿者的捐献热情,也激励了更多人加入志愿者队伍。

有渠道丰富的科普宣传,有身边捐献者的耳濡目染,有过往捐献者的言传身教,在昆山这方热土上,人们对捐献造血干细胞不再陌生,而是视为救人于绝境的大爱义举。截至目前,昆山共有8970位入库志愿者,入库比例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记者 翟玉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