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4年,高丽国王王颛被谋杀身亡,而随着他的死亡,高丽国因其内部政治纷争而导致与维持了多年和平的明朝关系急转直下,尤其在其宰相李仁任将王颛的养子,也就是传说中妖僧辛旽之子牟尼奴(后改名辛禑)推举为新王之后,高丽国内亲元排明势力不断抬头,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
1388年,在先后发生北元在济州岛牧马、明朝使者蔡斌被杀、高丽重新接受北元册封等一系列事情之后,朱元璋意识到必须要加强对辽东的控制,遂设置铁岭卫指挥使司。高丽国王辛禑对此非常不满,遂决定出兵辽东地区,悍然对明朝发起了军事行动。
明朝与高丽关系转折点——高丽王王颛之死
十四世纪初期,由于元朝的残暴统治导致中原大地民不聊生,起义此起彼伏,红巾军在朱元璋的带领下,最终取得了胜利,将蒙古人从中原驱逐出去,于1368年建立了明朝。
蒙古人虽然退出中原,但其残余势力盘踞在蒙古高原上,仍然对中原王朝有着巨大的威胁,对本依附于元朝的各附属国也还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在这个中原政治秩序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长期与元朝皇族保持着联姻的高丽也蠢蠢欲动,意图摆脱蒙古人的控制。
1368年十二月二十六,明太祖朱元璋遣使前往高丽,告之高丽国王王颛建元洪武的消息。朱元璋的举动很快得到了试图强化王权、摆脱蒙元控制的高丽国王王颛的回应。1369年五月初八,王颛下令高丽停用蒙元“至正”的年号,并派出以礼部尚书洪尚载为首的使团前去南京,恭贺朱元璋登基。
明王朝随之也对其释放了善意,于当年八月,遣符宝郎带诏书及金印诰文赴高丽,正式册封王颛为高丽王。
臣属关系已定,高丽与明王朝频频开展互动外交,双方在最初维持了一个较为稳定的局面,朱元璋甚至觉得王颛颇有眼色,遂给了其一句“事大之心甚矣”的高度评价。对于朱元璋来说,高丽称臣是建立良好关系的唯一前提。
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国与国之间除了利益之外,在集权统治下君主的立场往往会影响一国关系,高丽国王颛就是例证。1373年二月的一天夜里,王颛在偷偷会见完到达高丽的北元使者之后,高丽与明朝的关系逐渐开始出现裂痕。
1374年,明朝锦衣卫侦查得知这一消息,朱元璋听后极为生气,他先是以“不诚”的理由拒不接受高丽进贡的马匹,接着又警告高丽使团道:“若不守己安分,妄起事端,祸不久矣!”此次虽然朱元璋没有直接点明高丽与北元之间的龌龊事,但还是借着贡品的问题,用一种“礼的言说”来敲打了一番高丽,足见朱元璋之政治智慧。
朱元璋这一番敲打着实起了作用,王颛在第一时间将北元使者送走后,急忙向明王朝上表称罪,接下来的时间里他战战兢兢,就呆在王宫中专心干一件事,什么事呢?养育后代!
王颛的王妃是元朝鲁国公主,后来又先后纳了定妃、惠妃、益妃等,但皆无所出,于是王颛越来越着急,就在朱元璋敲打完他之后,他更是专心致力于后宫事,一心想养育一个后来出来,为此还专门设立了“子弟卫”。
这个“子弟卫”其实是高丽史上的一桩丑闻。王颛见自己生不出儿子,于是便召集了一伙年轻貌美的少年组成了“子弟卫”,其中最得宠的就是美少年洪伦等几人,他希望用这些美少年与自己的妃子相好,以达到怀孕生子的目的,但他没有想到,这些美少年最终会成为弑杀他的元凶。
最终在王颛的逼迫下,益妃与洪伦等人常常相好,最后得孕,而定妃、惠妃等妃子宁死不从,故而也未有孕。当宦官崔万生告知他益妃已怀孕五个月的时候,王颛极为开心,随后又追问孩子生父是谁,崔万生说是洪伦,于是王颛决定在第二天拜谒王陵时,赐毒酒给洪伦以灭口。他同时也对崔万生说他也是知情人,所以也不得不赐死。
崔万生知道自己不反抗,将万无生理,于是便将王颛的计划告之洪伦,“子弟卫”的一众美少年便与其合谋,在晚上乘王颛大醉之际将其谋杀。
高丽国王被杀,其借“子弟卫”延嗣的丑闻被抖落出来,益妃所孕断然无法成为新国王,于是在宰相李仁任的推动下,王颛生前的养子牟尼奴改名为辛禑,成为新的高丽国王,又由于其年幼,高丽内政几乎被亲元派宰相李仁任一个所把持。
在李仁任的推动下,高丽重新使用起北元的“宣光”年号,同时他又担心明王朝会因王颛之死问罪于高丽,他先派人杀害了前往高丽买马的明朝使臣蔡斌,后又绑架了明朝主事林实週,直到五年后才含糊称王颛是“暴薨”,并没有给出王颛的真正死因。
对于这一恶性事件,朱元璋对高丽君臣的好感度降到最低,而高丽也毫不示弱,竟然在1377年二月皇而堂之派遣使者赴北元,公开接受了北元的册封,高丽国王辛禑本人也有了一个新的身份,那就是“征东省左丞相高丽国王”,并正式公开使用北元“宣光”年号。
这一系列的出格行为惹怒了脾气暴躁的朱元璋,但是高丽君臣更“秀”的动作还在后面。在接受北元册封之后,辛禑派出遣使来到明王朝请朱元璋为王颛赐谥号,高丽君臣之心昭然若揭,不过是想借朱元璋赐下谥号的命令来镇抚高丽国民,掩盖前国王的死亡真相,朱元璋何许人也?自然看穿了高丽君臣的小伎俩,也就没有应允。
高丽一干人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同年年底,高丽又厚着脸皮派出使臣来明王朝贺正旦,同时求朱元璋为辛禑求取金印诰文,但又被耿直的洪武帝再次拒绝,朱元璋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徒,遂忍不住对中书省的官员们吐槽道:“朕观高丽之于中国,自汉至今,其君臣多不怀恩,惟挟诈以构祸。”可见,朱元璋对高丽君臣已经是厌恶至极。
蚍蜉撼树不自量,高丽出兵明王朝
向明王朝称臣,又接受北元册封,这种首鼠两端的做法就算是高丽前国王也不敢这样,然而现任高丽国王辛禑却偏偏这样做了,而且做的还光明正大,这让眼睛进不得沙子的朱元璋如何能不生气?他甚至威胁高丽要发动军队渡海来攻,教训这个不听话的藩属国。
这时的辛禑却表现出屈膝卑躬的样子,不断向明王朝派出使者赔不是,但耿直帝王朱元璋直接关闭了边境大门,数次将其使团拒之国门外,但他还是低估了高丽使臣的脸皮厚度,你关了北方边境人家直接从海路入关,直奔南京面圣。
岂不知朱元璋穷苦出身,什么事情没见过?更何况他也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帝王,所以朱元璋没有讲什么大国风范,命人将这群高丽人结结实实揍了一顿,并将这些人流放到了海南。
洪武帝的态度如此坚决,但高丽国王还是不放弃。1383年,趁朱元璋寿诞之际,高丽国又派出使团前来祝贺,本该接待他们的鸿胪寺、礼部官员推辞的推辞,装病的装病,一时间偌大的南京城竟无人接待这个使团,致使其到了无比尴尬的局面。这时,高丽著名的外交家郑梦周站了出来,求洪武帝给个机会陈述。
朱元璋得知高丽使团中还有如此不怕死之人,于是便给了他个机会。此次郑梦周被朱元璋召见史书中并未多写,但与其交谈多时,并“特赐慰抚,敕礼部优礼相送”,甚至还答应郑梦周将之前流放的高丽使节也放还,说明朱元璋最起码对此人是颇为欣赏的。
但是政局的变化往往不可能是由外交使节所能决定的,尽管郑梦周怀抱着与明王朝相近的亲善理念,但事情的发展往往需要更有威慑力的军事行动来表示,对于明王朝如此,对于高丽国亦如是!
1387年,由朱元璋亲自部署的一场军事行动在辽东展开,此战明朝大胜兀良哈,俘虏敌人20万,这场军事行动明朝完全将辽东地区纳入囊中。1388年,明王朝内部讨论再三,决定把鸭绿江以南、铁岭以北的广大地区正式收归国有,并设立了铁岭卫指挥使司对其实行军事管理。
这个决定引起高丽内部的强烈反弹,在辛禑看来,辽东广大的地区应该归自己所有,虽然他对该地区用兵多年,多次遭受女真人迎头痛击,但还是逐渐侵吞蚕食了一些地盘,本打算用这样的策略将辽东收入囊中,却不料被明王朝先行收复了,对此辛禑非常不满。
1388年四月,高丽国王辛禑以“西猎”为借口,在凤州召见崔莹、李成桂等大臣,对他们表示出自己欲废除与明朝的宗藩关系并进攻辽阳的想法,希望他们对自己表示支持,但李成桂表示反对,并提出著名的“四不可论”。
以小逆大,一不可;夏月发兵,二不可;举国远征,倭乘其虚,三不可;时方暑雨,弓弩胶解,大军疾疫,四不可。
当时的李成桂堪称高丽“军神”,其战功赫赫,在高丽军中有着牢不可破的地位,所以他提出的建议在辛禑看来自然是中肯的,于是辛禑暂停发兵。
可是事情到了第二天又有了反复。原来昨天晚上崔莹曾面见辛禑,以明王朝军队远征北元,辽阳防备空虚为由,极力劝其攻取辽阳,辛禑正有此意,二人一拍即合,遂于第二天以军队出发不可中止为由坚持继续出兵。
在到达平壤后,辛禑迫不及待地让人在鸭绿江修建浮桥,并为李成桂、崔莹等人加衔,以李成桂为统帅,崔莹为监军,让其率领倾国之军五万余人进攻辽东。
五月底,鸭绿江浮桥已造好,高丽军队渡江到达了鸭绿江口的威化岛。此时有消息称明王朝军队在蓝玉的率领下,不断击败北元主力,据说兵锋已至北元王庭捕鱼儿海,北元灭亡已是旦夕之日。
高丽军听到这个消息后,兵丁逃亡络绎不绝,辛禑在后方虽下令接连斩杀逃兵,但无奈逃兵逐渐成建制逃亡,并且这样的情况呈放大的趋势,辛禑也无力阻止。在这种情况下,李成桂不得不再次劝说辛禑退兵。
而崔莹认为自己“所向有功,未尝一败”,与陈友谅、红巾军、元兵的战斗中多次取胜,所以误以为明王朝的军队也不过如此,所以坚持建议辛禑出兵,辛禑考虑再三,认为明军主力被牵制在草原上,此时出兵定能取胜而归,遂同意了崔莹的建议决意出兵。
“威化岛回军”与高丽王朝的覆灭
辛禑不能算作一个昏主,但他对铁岭(现朝鲜江原道)领土的执念让他不顾后果作出了攻击明王朝这样疯狂的事,他丝毫不考虑天时、地利、人和这些影响战争进程的要素,执意让李成桂进军。
当时李成桂面临的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第一、冯胜所率明军收复辽东地区后并未完全撤军,有足够的能力与高丽军一战;第二、正值夏日雨季,大雨连绵不绝,粮饷运输困难,前线存粮不足以发起一场大规模战争;第三、高丽前国王王颛推行儒学多年,明王朝宗主国身份也早已确立,向宗主国发动战争使得军心尽失,士气低到了极点……
种种因素结合在一起,高丽军厌战情绪高涨,就连在军中素有威望的李成桂也阻止不了高丽士兵的逃亡,但面对辛禑的再三督促,进兵必败,后退则死,李成桂该怎么办?
于是他召集诸将道:“明朝天子已将辽阳之地列为其国土,现若进军则是侵犯上国国境,得罪明朝天子,如此一来宗社生民之祸恐怕就为时不远了,现不进军则被国王所忌,也会招致祸端,如之奈何?”
大将曹敏修已知其意,遂建议道:“我等何不一起面见国王,劝其清君侧,从而保住高丽的江山社稷呢?”众将纷纷呼应,士兵们也通通支持,于是退兵计划很快得到了顺利实施,这就是高丽史书中著名的“威化岛回军”。
李成桂回军后,很快在首都开城的皇城花园找到了辛禑,并将崔莹逮捕将其流放,不久后又逼迫辛禑逊位于长子辛昌,让其退居江华岛,属于辛禑的时代终结了。
“威化岛回军”极大地强化了李成桂的政治地位,虽在政治地位上还不足以取代辛昌,但却已将高丽军队尽掌自己之手。同年八月,被李成桂清洗出军队的高丽千户陈景投降明朝,将高丽政局变幻的情况尽数告之明廷,朱元璋听到消息后立刻下令辽东加强防备,以备高丽入侵。
在得到陈景投明的消息后,李成桂于当年十月派出使臣到达明廷投递国书,呈上以国王辛禑名义制成的表文,称逊位于子是自己的意思。但在朱元璋看来,这不过是李成桂的说辞罢了,于是继续发旨意到前线:“东夷狡诈,多类此。姑俟之,以观其变。”也就是说,朱元璋认为此时高丽掌权人李成桂,与之前的王颛和辛禑,并无较大差别,李成桂此人对明朝的利害,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在看到明朝并无较大反应后,李成桂认为朱元璋是默许他篡位夺权,于是他的胆子越发大了起来。
1389年十一月,李成桂以辛禑、辛昌并非王氏后裔为由,将二者废为庶人,同时又拥立王氏宗亲定昌君王瑶为高丽王。紧接着,十二月,李成桂将辛禑、辛昌二人先后处死,一举扫清了辛氏父子的残余势力。
到了1382年七月,高丽全国只知李成桂,而不知恭让王,李成桂取而代之的条件已经完全具备,于是他正式宣告取王瑶而代之,开创了一个新的王朝。1394年四月,李成桂再次兴起杀戮,以王瑶“意图复辟”为借口,绞杀了王瑶满门及一些拥护王氏的大臣。
消息传到南京,朱元璋认为当时的高丽不过是一个“君臣悖乱”的国家,其原因自然与李成桂脱不开关系,但好在李成桂积极向明朝示好,凡有高丽的政局变动必遣使告知明廷,对明朝还算恭敬,于是朱元璋消极地接受了高丽国内李氏取代王氏的事实,并表示李成桂若能“顺天道、合人心”,不挑起边境纠纷,那么两国之交便是高丽之福。年底,朱元璋正式同意李成桂改朝换代,将国号从“高丽”更名为“朝鲜”。
朝鲜王朝的建立,开始了长达五百多年独立于中华版图外的独立附属国的历史,但臣服归臣服,其与中原王朝的矛盾一直绵绵不断,最根本的矛盾就在于其对于中原王朝领土的非分幻想,所以才会不自量力,屡屡挑衅中原王朝,高丽王朝如此,后来的朝鲜王朝亦如是。
结语
高丽王朝在明朝和北元之间游移不定,本已是犯了朱元璋大忌,谁知高丽国王辛禑却趁着明王朝与北元厮杀之际,妄图将辽东地区并入其版图,结果可想而知,不仅没有让明王朝损失一兵一卒,反而辛禑自己遭受兵变,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
朱元璋深知这个撮尔小国从古至今一直存有吞并辽东地区的意图,所以虽勉强同意李成桂将国号改为朝鲜,但始终拒绝将诰命金印赐给他,而李成桂只能以“朝鲜国权知国事”的身份来治理朝鲜以及与明王朝交往。直到建文帝即位才赐给朝鲜金印诰命,正式册封李芳远为朝鲜国王,但朝鲜君臣上下最终还是背叛了建文帝,极力支持朱棣进行“靖难之役”,从而消除了朱棣腹背受敌的可能。而到了明朝后期满清入关,朝鲜王朝更是在第一时间倒向满人,出兵配合满清入关,在清朝入关后酿造的多次血案中,屡屡出现朝鲜兵丁的身影。
从这几件事即可看出,无论是高丽王朝还是朝鲜王朝,对待中原王朝,首鼠两端是其一向的态度,它积极参与中原王朝的内部事务,不过是乘乱打劫,想攫取更多的好处而已,但终明一朝,有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的警告,所以朝鲜王朝并没有在明王朝各皇帝手中取得任何便宜,尤其是他们认为属于他们“固有领土”的辽东地区更没有机会取得,后来女真人崛起,他们更难取得好处,只能望辽东而兴叹,直至朝鲜王朝灭亡。
参考资料:《朝鲜王朝兴衰史》、《高丽史》、《明太祖实录》等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