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长安汽车宣布旗下 奔奔E-Star 参数 图片 )国民版停止接受订单,已经预定车主最快提车要等2个月。前几天,欧拉汽车官方也发布公告,品牌旗下黑、白猫停止接单,已定车主交付时间待定。长安和欧拉停止接单,倒不是工厂产能不足,而是原材料价格上涨,卖一台车可能亏损超万元。

上海钢联数据显示,近期电池级碳酸锂上涨0.5万元/吨,氢氧化锂最高上涨1万元/吨,氯化钴和硫酸钴也均有不同程度上涨。生产电池的核心材料都在疯狂涨价,电池成本必然水涨船高。曾有一家媒体估算过,一块60kWh容量的碳酸锂电池,如今的成本较2021年1月上涨1.44万元左右,这还没算其他电池材料的价格上涨。

在缺芯少电的大环境下,车企无法有效掌控供应链,因此短时间内不可能从其他地方,冲抵电池原材料的上涨成本。也就是说,车企费用分摊做到了极致,也无法扭转卖车亏钱的命运。欧拉品牌CEO董玉东坦承,后期如果不抬高售价,到2023年,黑白猫每卖一辆车,亏损将近1.7万元。无法“消化”成本上涨的原材料,车企也只能停止接单。

但停止接单只是缓兵之计,后期还是要卖车挣钱,除非忍痛割爱停产车型。涨价,成了大多数车企的应对措施。今年1月底,比亚迪官方宣布将对相关新能源车型的官方指导价进行调整,上调幅度为1000-7000元不等。而在此之前,特斯拉、蔚来和小鹏等,先后官宣上调旗下部分车型价格。当然,这里面还有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的影响。

涨价可以抵御成本上涨风险,但这招不太适合微型电动车。2021年中国微型车市场总销量125.3万辆,其中新能源车型达到88.9万辆,市场渗透率高达71%。微型电动车之所以接受度高,低成本是最核心的原因。微型电动车标杆五菱 宏光MINIEV ,起步价仅要2.88万元,处于大多数消费者的购买承受范围内。其他奔奔E-Star、 思皓E10X 奇瑞QQ 冰淇淋等,也都是走极致性价比路线。

面对原材料及芯片涨价,厂商也只能提高微型电动车售价,可目标群体对价格十分敏感,提价幅度过高会影响消费决策,促使用户转而选择空间更大的A0级或A级产品。比如起售价6.98万元的 欧拉黑猫 ,若是涨价1.5万元至8.48万元,我想肯定有消费者愿意再加点钱买比亚迪 海豚 。调整价格影响较大,大部分微型车厂商都选择按兵不动,目前仅有五菱Nano EV的售价上涨3000元。

抬高售价,失去高性价比标签,容易影响消费者的决策。维持原价,卖一辆亏一辆,没有厂商愿意当慈善家。如此说来,微型车命不久矣?

曾有日本媒体拆解过五菱宏光MINIEV,3.88 万元顶配车型的硬件总成本,大约是2.69万元。再算上渠道、运营和运输等费用,一辆车利润可能也就1000元左右。但顶配版本并非走量车型,五菱宏光MINIEV系列单车平均利润,恐怕只有几百元。五菱宏光MINIEV去年卖了42万辆,这么一算总利润还是十分可观。薄利多销,便是微型车厂商最基本的销售策略。

其实不止微型车,大多数车型都是这种产品思路。这招好用,且符合行业发展,但未必是个绝招。众所周知,马斯克是一个成本控制狂魔,每日每夜都在想着降低特斯拉的成本。他所使用的招数,就是尽最大可能摆脱供应链,让利润核心掌控在自己手上。比如芯片、辅助驾驶系统和软件构架等,都是自研技术。这种模式短期内会增加投入,但长期来看可以降低成本,并且构建核心技术竞争力。

纵然特斯拉也因电池材料价格上涨而抬高售价,但比起单纯优化供应链打造性价比,通过自身投入创新发展,可以建立起更高的技术屏障,厂商也更容易抵抗成本上涨风险。现在回头看,原材料价格上涨,或许也不是坏事。大浪淘沙,能够抵抗供应链价格变化的微型车,才算得上真正的精品车型。那么谁能笑到最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