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里的生活,让人爱恨交织。压力让人想要逃离,生活的便利和工作的机会又让人十分留恋。许多人就在这样的矛盾状态中,度过着一天又一天。
城市很拥挤,城市有污染,城市压力大,我爱城市。/土卫六摄
这样快乐吗?也快乐。加班结束到街边吃一碗面,那种吞咽的快感,是快乐的;疲惫地躺在床上,刷起喜欢的剧来,是快乐的;周末点一杯奶茶,舔舔杯沿的奶盖,是快乐的;期待已久的奖金到账,更会是无比地快乐。
正如千金难求,快乐也是稀缺品。但王可可并不满足这么一点快乐,她想要更多。
王可可曾经在广州天河的一家互联网公司做销售,几乎每天都要加班到晚上十点。一天下午,公司大楼停电,上司让她回家处理工作。她走在回家的路上,抬起头看着夕阳,心生感慨:“原来夕阳这么美啊。”如果不是停电,她很少能有机会细品身边的美景。
她辞职了,机缘巧合之下住进了广州市郊的一座山下,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在广州隐居的日子
每月消费千元左右
王可可起初并没有想到隐居,从辞职到隐居,这期间还隔了两年。
两年间,她短暂地做过内容运营,这个工作更贴合她的专业,但整天盯着阅读量,让她感觉自己被物化成工具。她不想做工具人,也厌倦了职场,于是辞职去考研。
她喜欢看电影,考研主攻方向就选了电影学。但她考研的目的并不是读研,而是想利用这一份全身心的投入,彻底隔绝掉职场带来的疲惫感。终于,成绩出了,她成功地没考上,但她已经忘记了社畜的感觉,那一刻,她很轻松。
一天,她在海珠湖湿地公园闲逛,偶然间发现,一名植物保护人员很眼熟,两人眼神交汇的那一瞬间,互相叫出了对方的名字,原来是大学一起上过植物学选修课的同学。
半隐居生活,让王可可感受到了自然的魔力。/土卫六摄
这次偶遇,让王可可的职业生涯发生了180°转折,此后,她加入了植物保护行业,在湿地公园的鸟语花香中工作,实现了“工作隐居”。之所以强调是“工作隐居”,是因为当时她还住在城中村里,空气阴闷潮湿,每天要挤“地狱模式”的地铁3号线上下班。
上班,享受自然;回家,继续苟且。这不是她想要的生活。有个周一,她请假到广州市郊的一座山里找朋友。这名朋友在山里的一所教育机构任教,工作是在大自然的环境里教孩子们学知识。
王可可和朋友闲步于山林之间,见到一群孩子在溪边吟诵《诗经》;小溪的另一边,一名课间休息的老师正坐在石头上,沐浴在阳光里,一边思考着什么,一边摆弄着放在一旁的毛衣,十分闲适。
那一刻,王可可感觉被击中了。想不到在广州这样的超级都市工作,能有这样的节奏。她想到自己做植物保护的工作,虽然也是处在大自然里,却经常要风吹日晒,有时候还要加班赶材料,而且还住在城中村,挤着3号线上下班……
她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搬到山里!她于是面试了那所教育机构的工作。很顺利,王可可通过了面试,在森林里做起了行政的工作,虽然不是教职,却能经常策划一些和孩子们有关的活动,她第一次感觉到自己真正在活着。
看着孩子们搭出这么漂亮的小房子,王可可感受到了教育的力量。/土卫六摄
王可可住的地方离工作地并不远。每周一到周五的工作日,她7点不到就起床,煮上早餐,吃完、梳洗之后就出门,迎着朝阳步行半小时,一路上聆听鸟语花香,沐浴在森林氧吧,到了后跟孩子们一起做早操,投入一天的工作。
起初,她最不适应的是下班时间。“真的太早了,下午4点多同事就差不多都走了。”王可可一开始面对下班后多出来的一大块时间,有点不知所措。有时,她甚至会惯性加班,过了几个月才适应了这种节奏。
她意识到,终于有时间好好面对生活本身了。刚开始工作的几年,几乎每天与外卖为伴,到了周末累到只想睡觉,有时候还会被叫回公司处理工作,能挤出点时间约朋友聚餐,已经是对生活最大的期待了。
现在不一样了,王可可一下班就到田边找老农买菜,回到家就亲自下厨,钻研各种菜式。后来她还在自家阳台种菜,并且养了猫,生活逐渐丰富了起来。
王可可渐渐爱上了做菜。/土卫六摄
山里的房租并不贵,一房一厅月租才六七百元。王可可觉得这么大面积自己住太浪费,还从工作单位找来了舍友,这样,房租加上日常消费,一个月花一千多元就够用了。
舍友也很热爱生活,下班后除了跟王可可一起做饭之外,还喜欢做各种手工,最大的“工程”就是纯手工缝制了一个沙发。
王可可起初对舍友的手工爱好不以为然,她当时认为,生活可以惬意,但只是工作的补充,年轻还是要奋斗,好好工作才是生活的重心。后来,眼看着舍友亲手打造的摆件越来越多,整个出租屋都变得温馨了起来,王可可才顿悟,原来工作才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反过来。
回忆起在广州市郊隐居的日子,王可可始终表现出很轻松的笑容。她说:“以前我总是习惯性焦虑,觉得自己对不起这一天,甚至会睡不着。在广州隐居的岁月里,我逐渐明白,只要认真面对生活,就对得起每一天。现在每天晚上不到10点就睡觉,第二天浑身是劲儿。”
山里的晚霞,透着醉人的暖意。/土卫六摄
如今,王可可已经在新的地方隐居了,这是她的老家河南郑州。同样是市郊,同样是隐居,家乡的空气让她更多了一份踏实。
但郑州并不是她的终点,她有一个“巡回隐居”的计划,还想到杭州、西安等地周边体验隐居生活,直到找到一个合适的地方。
城郊隐居族:
拥抱诗意,也拥抱现代
这些年,隐居的生活方式逐渐流行了起来。百度“隐居吧”关注用户有68万人,累计发帖量超过700万条;豆瓣也有不少关于隐居的小组。
但真要隐居,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去年,新周刊App“我的怪朋友”专栏曾发文《终南山房东:我劝退过不少隐居的年轻人》,文中这名房东极力劝退前来隐居的年轻人。原因是,他的房子不光没有自来水,还没通电,网络信号就更没有了。
这种清苦的生活,对于老一辈人来说是没问题。但习惯了现代生活的年轻人,或许能忍受一段时间的断网,真要过上断电、断水的生活,恐怕没有多少人能撑多久,就算能熬下来,能否获得快乐和内心的真正富足也是未知数。
就拿种菜来说,看起来富有诗意,也很简单,却要面临冻害、水灾、虫害、被偷菜等一堆难题。/土卫六摄
“GQ实验室”曾经报道过一个在云南隐居的女生,她过的几乎是农民一样的生活,要种庄稼,还要养鸡养马,看似诗意的背后却少不了苟且。每到庄稼收获的时节,她就不得不和地鼠们抢时间,稍微晚一点粮食就会被吃得七零八落。
就连做个饭,都要先出去砍柴,再劈柴生火,然后才能上灶做饭。至于看病,就更难了,距离县城医院单程就有50公里,幸好她有车。但真要遇到紧急情况开不了车,那真是叫天天不应……
王可可选择的显然是另一条路线——城郊隐居,而不是直接住到荒僻的村里。她在广州和郑州的隐居地,我都去探访过。虽然都在山里,但山上有电、有水,还有网络信号,而且社区诊所也近,步行只要十来分钟,距离最近的大医院,开车都不到20公里。
要想买菜,附近有菜市场,也可以找田间的老农买菜,有时候邻居还会分一些菜给她。这些年开始流行的社区团购,也都已经进驻了山里。不过外卖的确是没有,奶茶店、电影院就更没有了。
王可可并没有像一些隐居者一样断网避世,她很喜欢看脱口秀,也会留意一些社会热点。她隐居起来,并不是要远离现代性,而是要远离繁重的工作对生活的侵蚀。
山里也有一些工作机会,比如她做过的植物保护和生态类教育机构。王可可说,像她这样在城郊隐居的人,还有不少,有的人在山上开直播、做短视频运营,也有人做自媒体,或者开网店,还有的人把设计工作室搬到了山上。
有的人干脆在山上开了体验式隐居的营地,从大城市里招募想要静心的人们,来上一个月或者更长时间的隐居体验,和他们一起禅修、诵经。
在王可可看来,隐居就像修行,养盆栽是修行,做饭也是修行。/土卫六摄
王可可喜欢山里的感觉,她也总在尝试不同的体验。如今,她已经开始学习中医知识。她喜欢中医的智慧和洞见,能给她带来洞彻人生的启迪。
在她看来,生活就像一首乐曲,也需要休止符。正如她再热爱教育,再喜欢孩子们,也总需要停下来的时刻,然后再开始新的乐章。
王可可并没有给自己的未来设限。她说,将来可能会做一名中医医师,走师徒传承的道路,也有可能成为一名农民,一名懂中医和佛法的农民。
对于结婚生子这种世俗之事,王可可觉得时机到了自然会去面对。一年前,王可可结识了一名设计师,两人志同道合,很快就恋爱了。
隐居不是要清心寡欲活得像老年人,而是要保持年轻和积极。/土卫六摄
男朋友很支持她的巡回隐居计划,这几年会更拼一些,攒更多钱。未来的隐居目的地,男朋友也会跟她一起参详,直到找到那个理想之地——
那里环境宜人,不太偏僻,将来有孩子上学也方便。
虽为隐居,却并不消极,而是积极面对生活,迎接生活不同层次的味道,让人生过得更漂亮,让精神变得更富足。这样的诗意栖居,真是由内而外的享受了。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王可可一样,但我们至少可以先从释放压力、面对生活开始。很多时候压力不可避免,困难也总会出现,至少我们可以直面内心,哪怕停下来,看看窗边的白云,也是一份认真,一份享受啊!
城市里也有好看的夕阳,只要你稍微停一下,不会耽误什么。/土卫六摄
(注:王可可是化名。)
本文转载自新周刊APP
(ID:app-neweekly)
作者:土卫六
今日互动
你有想过隐居吗?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