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是紫金山最有名的景点,没有之一。
没有留下一张在中山陵石阶上的照片,约等于没有来过南京。
▲中山陵392级石阶,象征着当时全中国3亿9千200万人民。
陵墓于1926年1月动工,1929年春主体建筑竣工。
前临平川,背拥青嶂,东毗灵谷寺,西邻明孝陵,从半空俯瞰,这座“自由钟”平卧在绿绒毯之上。
此外,音乐台、流徽榭、藏经楼、永丰社、中山书院等建筑,众星捧月般环绕在陵墓周围。
▲走进中山陵景区,遍地风景,俯拾皆是。
规划建陵时,陵园外围就竖起了众多界石,默默守护着这片山林。时过境迁,目前我们能寻觅到的,大都是上世纪90年代后的新版界石。
鲜为人知的是,在孙中山纪念馆附近的一座老桥下,其实还藏着十根历史悠久的老版界石。
01
寻桥之旅,慢慢欣赏
根据线索,南南决定从钟灵街地铁站出发。
跟着偶遇的老年徒步团,沿着灵谷寺路暴走向北,途经南京体育学院,抵达了灵谷寺景区的大门。
从此,放慢步伐,左拐上坡继续直行,由灵谷寺路走到水榭路,流徽湖就藏在这片梧桐大道深处。
▲此时草木尚凋零,但流徽榭仍如镶嵌在中山南麓的碧玉宝石。
在湖边稍作停留后,继续沿着水榭路向前,不多时就能看到“孙中山纪念馆”的路牌。
按照提示,拐进右手边的藏经楼西路。这里人迹罕至,鸟鸣渐密,寻桥之旅的真正挑战才算开始。
▲这是一条悠长而静谧的山间小路。
沿着这条路,很快就能看到第一座老桥。赶紧下去探访,却发现桥底空空如也,很明显它不是此行的目的地。
这时候,恰好遇见两位常在附近晨练的长者,可惜他们都未听闻附近有座界石桥,但提供了一个线索:往前走,前面还有几座老桥。
▲途遇的第一座老桥。
继续赶路,很快看到路边另一处风景——中山书院。这里于1994年11月建成,主要用于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
二层宫殿式建筑,坐北朝南,重檐飞角,红柱白墙绿瓦。院子中,还有一座中山先生的雕像,以及一整面墙的浮雕壁画。
▲中山书院周二至周日免费对外开放参观。
告别中山书院,在拐弯的第二座老桥边遇见了环卫大爷,终于得知了准确信息:向前路过孙中山纪念馆,坡下第一座桥底确实有界石。
尽管心情激动,南南决定还是先参观完孙中山纪念馆。此处原名藏经楼,是一座仿清的古典建筑,许多海内外知名人士先后来此参观。
楼前广场摆放着一尊孙中山先生的全身铜像。登上台阶,右侧几株高大的松柏在春风中摇曳着枝叶,让人心感安宁。
▲这里也是免费对外开放、周一闭馆。
直到此时,南南才真正接近本行的目的地,但一路走来并不乏味。
灵谷寺、流徽榭、中山书院、孙中山纪念馆,以及潺潺溪水、清脆鸟啼、草木山林,让人不自觉地慢慢走,欣赏啊!
02
沧桑老桥,神秘界石
走近老桥,山林愈静。小心翼翼摸到桥下,果然别有洞天。
此时冰化雪融,清澈的溪水就在脚边流动。桥洞高度目测一米上下,蹲下身子努力朝深处张望,果然隐约看到一些蓝底白字。
▲清晨,桥底还透着一股山林间的寒气。
猫着身子,踩着碎石,钻进桥面正下方。整个人蹲好,抬头细看:十根钢筋混凝土材质的界石漆着蓝底,上书“中山陵园”几个字。
被誉为“中山陵活地图”的刘维才老人曾在采访中介绍,中山陵分别在1925年、1928年、1929年、1995年和2006年竖过五版界石。
▲目前中山陵园外围的界石有两种,都刻着“总理陵园界石”。
其中,第三、四版是青石,第五版则是花岗岩,材质不符。另外,他儿时曾在卫岗下马坊、五棵松一带看过这种界石,这与1925年界石范围不符。
因此,大胆推测,这十根界石的历史很可能要追溯到1928年。
▲尽管漆面斑驳,“中山陵园”四个字仍旧清晰可见。
既然是界石,为什么会用来搭桥呢?刘老解释,1928年版的界石,只是临时身份,所以用的是钢筋混凝土。
据他推测,这些应该是当年多下来的。1934年建藏经楼,干脆把它们也利用起来,拿来造桥了。
1984年,中山陵园计划将藏经楼辟为孙中山纪念馆,扩建了这座小桥。参与项目的孙老,这才发现桥底的秘密,但出于保护目的没有声张。
▲就这样,这些界石得以静悄悄地躺在深山间。
从桥洞钻出来,重新站在路面,仿佛从历史回归现实。
不远处走来一位阿姨,匆匆踏过桥面,走进山林深处。南南不禁在想:有多少人每天来附近晨练,却不知道脚下踩着历史?
END
寻桥之旅结束了,但南京还有很多隐秘之处等待挖掘。
下一次,更南京继续带你去寻找。
撰文、摄影 ‖ echo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