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消费者在体验采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采耳体验店内部。

厦门网讯(文/厦门日报记者 罗子泓 通讯员 李琪彬 张舒姗 图/厦门日报记者 张江毅)孔雀毛拂过面部,音锤在耳畔沙沙作响,耳勺、耳扒、镊子等“轮番上阵”,给耳朵来一次“深度清洁”……近年来,一股“采耳风”在我市兴起,采耳店越开越多,这项起源于川渝地区的休闲方式,也走进了市民生活。

大家为何热衷于采耳?采耳背后,又暗藏着哪些风险?今天是“世界爱耳日”,厦门日报记者近日走访采耳门店、培训机构和医院,了解采耳服务、人员资质以及采耳健康风险等情况。

  采耳是解压方式也存在健康风险

采耳,顾名思义就是掏耳朵。它最早起源于民间,是一些手艺人的谋生手段,如今,演变成一种现代人放松身心的休闲方式。

记者在某团购平台搜索“采耳店”,弹出的结果约有530条;其中一家采耳连锁店的63元“专业采耳+耳道检测”团购套餐,更是在半年内售出了1800多份。除专门开设的采耳店外,不少足疗店、按摩养生馆也引入了采耳服务,“古法采耳”“可视采耳”“睡眠采耳”等单次采耳价格大多在60元至100元之间。

“采耳分为耳道检测、清理和舒缓按摩等步骤,会用到探照器、耳勺、耳扒、马尾扫、孔雀毛等十多种工具。结合灯光,音乐,按摩等服务,客人很快就能放松下来。”嘉禾路一家采耳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市民张女士是采耳店的常客,她几乎每月都要做一次采耳。“一方面为了清理耳朵,另一方面为了放松身心。”张女士说,采耳的感官享受很直接,工具在耳旁或进耳时,会有“酥酥麻麻”的感觉,她愿意为这样的效果买单。

有的市民在采耳后出现耳朵疼、流脓等情况,直呼“再也不去采耳了”。一位本地网友在团购平台的点评中写道:“技师说我的耳朵有炎症,很严重,并让我在店内治疗。后来我去医院,医生说这是真菌感染而非炎症,且可能是因为采耳的器具没有消毒干净、交叉感染引起的……”

  采耳入行门槛低并无专业资格证

随着“采耳风”的兴起,许多门店开始招聘技师,培训机构也顺势做起采耳培训生意。记者随机联系了几家门店和培训机构发现,采耳师的入行门槛较低,其培训时间可长可短,从业资质也无明确标准。

“我们提供入职培训,学采耳、美容大概需要4天。”一家本土连锁采耳店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另一采耳品牌的门店店长则说,没有工作经验的采耳师得先培训30天,“技术总监会手把手教学,学员和学生上课一样,前半个月学习、熟悉工具的基本操作,后半个月才有实践的机会。”

从事采耳培训的机构参差不齐。网络上,既有中医学校开设“采耳头疗”课程,也有美业培训机构承接采耳一对一教学服务。

他们均表示:学员无需医学、护理等知识,零基础包教包会。机构授课内容包括可视采耳、巧取耳结石、中耳炎调理、香薰耳烛和营销技巧、装修选址等,培训时间5天至15天,课程价格普遍在3000元到4000元不等。

培训结束,机构会颁发结业证书。若需“分量”更重的,“可以用350元学员价,办一张网上可查的‘高级采耳师’证。把身份证照片和个人全身照发来就行。”一家机构称。还有机构透露,他们可以帮学员报名参加采耳师考试,考试通过后,可获“官方发的证”。随后,记者向我市人社局咨询相关事宜,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暂无此类证书。

【医生提醒】

  耳道清理因人而异

  不建议经常性采耳

一般人真的需要采耳吗?“大部分黄种人的耵聍(俗称‘耳屎’)是干性的,人在讲话、吞咽等时候,它会自行脱落,一般不需要特殊的清理。”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洪拥军说。

厦门市中医院耳鼻喉科主任余斌表示,人的耳道是一个微生态自然平衡的环境,正常情况下,耳垢堆积多了会自然排出,“少数人的耳道出现问题,平衡环境被打破,自身清洁功能降低,或是分泌比较旺盛的‘油耳朵’,才可能出现耳道堵塞。”从医学角度看,适当的耳垢可以滋润外耳道皮肤,阻挡灰尘、细菌等进入耳道深处,具有一定生理功能。

“频繁采耳可能会影响外耳道皮肤,造成细菌感染或破坏耳道内正常环境等,引起外耳道炎症,所以不建议市民经常性采耳。中耳炎患者等人群也不建议,容易造成中耳炎急性发作。”余斌说。

洪拥军提醒市民,采耳前,消费者要特别关注采耳工具是否经过清洁消毒,避免工具不洁引起真菌性外耳道炎。采耳过程中,若出现疼痛、听力下降等表现,要立即停止采耳,及时前往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