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类历史,写满了征服和被征服的故事。

征服者通常留下了自己的基因,这些基因改变了被征服者的面貌——

比如脸。

很多俄罗斯人,在年轻时不容易看出来,但一旦上了年纪,眉骨和眼睑就流露出浓浓的“蒙古风味”。

从13世纪到15世纪,蒙古征服者在今俄罗斯境内建立了金帐汗国,维持了两百多年的统治。

以每20年繁衍一代人来算,蒙古征服者在那里,一共繁衍了10代左右的人。

这就难怪很多俄罗斯人都带有蒙古人的面部特征。

后来的西欧人,甚至给俄罗斯人起了“白皮鞑靼人”的“绰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说,很多俄罗斯人,是由古代罗斯人和蒙古人混血而生的;但无论是罗斯人还是蒙古人,在当时欧洲、亚洲的主流文明看来,都是蛮族。

这也难怪他们受到歧视。

被征服者不光继承了征服者的面貌,也继承了他们的部分性格和文化。

在很多19世纪西欧的文学作品中,尤其是法国作家的小说里,对俄罗斯人的偏见或成见屡见不鲜:

譬如,他们形容某人酗酒发酒疯,就说这个人“喝起酒来就像俄罗斯人”。

譬如,某人倘若赖账不还,就会被冠以“活脱脱就像一个俄罗斯贵族”的类比。

譬如,某人说话粗俗、行为没礼貌,就被称为“像俄罗斯人那样”。

再譬如,某个角色说话不算话、做事没诚信,这种做派就被戏称为“俄罗斯人的作风”。

文学作品,特别是流传后世的名作,必定有夸张的成分,但它们也必定会如实反映当时人们的生活、精神面貌。

而我国古代,特别是明清两代,先是称俄罗斯为“罗刹国”,称俄罗斯人为“罗刹人”,这“罗刹”的原意,就是“食人肉之恶鬼”。

如此称谓,比起我们称法兰西、英吉利、德意志、意大利等带有褒义字词的国名来,可谓绝无仅有、空前绝后,这就很能说明问题。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清朝后来改成罗刹为俄罗斯,乃是在俄语“露西亚”或“罗斯”之前,加了个E或O的音,这又是受蒙古人的影响。

因为,蒙古人说话,是不习惯直接读出R音作为词语开头的,所以另加上一个E或O音来开头。

于是,罗斯读成了俄罗斯,这又含有蒙古特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