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邻为善、以邻为伴,这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在基层最直接最现实最具体的体现,也是不断实现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康平县在“两邻”建设中,深刻理解把握“善”和“伴”的含义,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关键、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创新“四老四新”工作模式,不断丰富“两邻”理念良好社会风尚的载体、方式和路径。透过一个个邻里和睦、环境和美、文化和融、社区和谐的生动场景,“与邻为善 以邻为伴”的和谐画面正普遍呈现在康平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以组织体系“造形” 汇聚“两邻”合力

践行“两邻”理念,建设“两邻”社区,需要凝聚各方面力量,康平县不断探索政府、社区、社会组织、驻区单位、社区居民、志愿者等多元主体相互协商、联动、共建共享的社区治理模式。

康平县充分激活“社区党组织-网格党支部-楼院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活力,深入推进“党群一张网、服务叫得响”,以“党建+”引领践行“两邻”理念,组织开展“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等便民活动,利用社区资源优势全方面、多元化为社区居民提供周到服务,通过设立综合受理窗口,依托“全市通办”服务平台,为百姓提供“全科受理”服务。一站式办结,让“我为群众办实事”工作成效“实”起来,把“两邻”理念更好融入社区居民公约。

抓队伍建设“聚贤” 壮大基层治理中坚力量

践行“两邻”理念的主体是人,“两邻”成效的受益者也是人。康平县紧紧抓住“人”这个最能动因素,开展“红色物业”“业主委员会”建设,在群众中发掘优秀人才,深入基层、做实群众工作。推动人与人之间的“小邻”,向社区党组织与多元主体之间、人与多元主体之间的“大邻”延伸,

停车管理是社区治理中较大的“难点”,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充分征求居民群众意见、发挥群众的力量。孙福良是一位退休人员,退休后他主动加入社区业主委员会,在解决社区停车难问题上,与业主委员会成员一道,通过“A4纸提醒”这个方法,帮助小区解决了停车问题,促进小区居民停车形成规律和惯例。通过挖掘此类人才,康平县将百姓的智慧集中起来,设立、规范“评理说事点、红白理事会”等组织,用百姓力量为社区治理“赋能”,以促进邻里互动、互信、互爱、互助,达到实现邻里和睦、环境和美、文化和融、社区和谐的“四和”根本目的,让楼栋、小区、社区的邻居实现遇事友好商量,互谅互让,争执、抱怨和吵闹越发遁形。

康平县不断扩大多元化的社区服务队伍,实施“红黑榜”“一对一包保”“积分制”“民生小本”等措施,打造社区特色活动和文化品牌,让“两邻”理念在社区生根发芽,在党的政策宣传、邻里互助、矛盾化解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

以实践聚“民心” 推动“两邻”建设

康平县以亲民、便民、利民、为民、安民为原则,“亲民化改造”打破传统的柜台办事模式,向群众“敞开大门”,为居民提供“零距离、便捷化”的服务,“拉家常”式办理业务,破解了当前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行政化、办公化”色彩偏重,群众认同感、亲近感不强等问题,居民到社区就像回了“家”,让居民群众走出小家,参与到社区的大家庭里面。村委会和社区居委会日益成为百姓想来愿来高兴来的“新时代串门的地方”。

“退了以后感觉生活规律都打乱了,无所事事,身体一身毛病,在居家养老中心每天打乒乓球、排练、唱歌,生活充实了,身体也好了,真是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朝阳社区居民魏大爷说。康平县在做好托底保障的基础上,有效推动社区服务下沉,创新“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信息为辅助、医养相结合”养老服务体系,成立康平县惠万民盛康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以“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为宗旨,搭载卧龙湖之声民乐团、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社区“礼”文化建设等文娱服务载体,开展“助急、助医、助餐、助洁、助行”等“十助”拓展服务,打造“品质养老”民生品牌,解决老年人日间照料、情感交流、文体娱乐、精神慰藉等多样需求。

厚植“两邻”理念 打造“六邻”幸福家园

康平县提出“小区是我家,楼房是小家”理念,把社区居民纳入到小区这个大家庭里,“亲情问候、爱心传递”活动,让楼栋庭院家家户户上下班时间充满“爸妈,我回来了”的温暖感人的亲情氛围。简单的问候,为社区增添了更多“人情味”“烟火气”。

西关屯乡元宵节灯谜活动、东升乡睦邻课堂手工活动、两家子乡书香文化交流会、胜利街道法律援助活动......通过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康平县把“两邻”建设变成一个个具体生动的场景,让广大居民体会到邻里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温暖。这不仅是两邻之间的关系,更是百姓家庭建设的对外展示。康平县通过不断激活基层治理的新动能,让每一个社区、每一个家庭都能够感受“两邻”理念、发扬“两邻”理念,让广大群众“有话可以唠、有求可以应、有惑可以解、有难可以帮、有苦可以诉、有气可以平、有乐可以享”,让“两邻”理念的土壤越来越丰厚、源头越来越澎湃,真正地深入人心,渗透到大街小巷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