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战乱 勤奋求学

父亲朱有圻,是清华大学第11级算学系学生。他1917年3月14日生于浙江诸暨三都官庄,12岁离家到浙江嘉兴秀州中学求学。那是一所私立的教会学校,管理很严格,师资一流。在学校他勤工俭学,是学生自治会干部,学习成绩优秀。6年的教育,让父亲从小就懂得如何独立生活, 勤俭节约,努力上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有圻在清华园前留影

1934年父亲中学毕业,在上海的工厂工作,家庭经济好转,父亲有了读大学的条件,先后考入杭州之江文理、圣约翰大学读书。1936年暑假,父亲同时考上了清华大学算学系、武汉大学物理系和浙江大学物理系三校的转学生。父亲怀着对北平的向往,不顾华北形势的险恶, 选择了清华大学。1937年父亲回上海过暑假,谁知抗战爆发,学校迁长沙、昆明,他便乘火车由上海、南昌、株州、长沙,再下广州经香港、越南辗转到昆明。

1939年,父亲结束了战时的大学生活。毕业后,他凭着清华大学文凭,虽经历一些曲折,但还是比较顺利地就业,职业多为教师。还曾在国民党中央组织部统计室做过两年干事,曾集体加入国民党。战乱期间,颠簸流离,1945年开始在涪陵做盐运保险,1946年到宜昌筹设办事处, 曾翻译《海上保险》一书。1947年调汉口办事处,直到解放,这时的父亲已是三个孩子的爸爸了。

历经磨难 信心不灭

解放前夕,父亲没有听从劝说随舅舅赴台湾,而是欢欢喜喜迎接解放。他满怀热情地与很多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一样,怀着“科学救国”的强烈愿望,投身于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建设之中。然而几十年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把他们抛进了苦难的深渊。

1949年7月,武汉解放,汉口中国保险公司成立,父亲任业务副主任兼理赔科科长。1950年1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南区公司成立,他被派往南昌筹设江西分公司,任副经理兼南昌支公司经理,旋赴北京总公司开会,并积极开设九江、赣州、抚州支公司,仿佛一派兴旺。但好景不长,1951年“三反”运动,父亲被诬陷贪污,贬为中国人民银行职员。1954年7 月,无奈去上海另找工作。工作很好找, 但对方一看档案,都无法聘用,只好暂做家庭教师,维持南昌一家人的生活。1956 年7月,周总理作关于知识分子的报告, 父亲在上海参加招考,被北京二机部转派石家庄机械制造工业学校任数学教员。

1957年暑假,以先进教师身份去青岛休养。正当父亲拟举家北迁重振旗鼓时,不料风云突变,反右期间为自己在“三反” 运动中所受的诬陷鸣冤而被划为右派, 1958年被送劳动教养,从石家庄化工厂到承德砖厂,后来又说是历史反革命, “文革”期间干脆叫“反革命”。1971 年被遣送回诸暨老家,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至1978年才被落实政策,摘掉右派、反革命帽子。

二十多年,父亲顶着“历史反革命” 和“右派分子”两顶大帽子,一个人孤苦伶仃,远离妻儿。面对生活的艰难、政治的高压、社会的歧视,他信念弥坚,对生活和前途不气馁、不沮丧。在逆境中,他自己照顾自己,设法改善生活环境,乐观地面对现实,并经常用自己的人生观鼓励困境中的儿女。父亲在浙江老家时,农闲时竟会拿出英文版的数学书籍,津津有味地读着。我们非常不理解,劝他多休息, 可父亲坚定地回答:“总有一天会用上的!”在父亲的感染下,我们终于度过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

终于迎来了春回大地,可夕阳美好已近黄昏。父亲没有沉浸于历史的不公, 而是达观地面对未来,书写了美好的晚晴人生。

1980年回到南昌的父亲已年过花甲, 但由于清华大学的毕业文凭被江西财经学院(现江西财大)相中。这年9月,父亲重新登上讲坛。他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全身心投入教学,编教材、写论文,连续4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86年由讲师升为副教授。年近古稀,精力衰退,但他不甘寂寞,为学报《当代财经》杂志作义务评审员,1988年退休后被《当代财经》编辑部聘请为特约评报员。

笔耕不辍 老有所为 老有所乐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年已古稀的父亲退而不休,不仅读书、联谊、旅游、观球,而且笔耕不辍,传承文明, 二十多年来,他书写散文、通讯、小品等百余篇,用文字诉说自己的友情、亲情。编辑了40期秀州中学校友通讯级刊《甲戌鸿雁》,五期家庭刊物《亲情戚谊》,从写稿、组稿、编辑、封面设计、打印到邮寄,无不经他之手,做起来一丝不苟。儿孙寄送的文章或论文,他也认真地修改并提出意见;校友寄给他的文学作品,除了阅读欣赏,还对里面的错别字、同音字、形近字、繁简字一一纠正,令人折服。2008年1月,在秀州中学校友会的建议和帮助下,父亲的散文集《金色年华》出版。书中的60篇散文选自父亲1984年以来的一些文字,包括《英语大师许国璋》、《悼念数学大师陈省身学长》、《Monster的风采——记何汝楫学长》、《徐舜寿——飞机设计第一人》等。这本普通的小书,赢得了校友们的赞誉,校友陆扬烈说:《金色年华》是九旬不老翁的“晚年随笔”,她沐浴着祖国改革开放的灿烂阳光,笼罩在金色的光圈之中。父亲也风趣地说:“撰写这些文字,就是我晚年的大补仙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9年2月22日,父亲因病在江西南昌逝世,享年92岁。父亲留给我们的遗产不是现金,不是存折,不是房产,而是一本高尚的道德经。

2010年5月25日 于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