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少昊】本文预计阅读耗时5分钟

有人自西方而来,自称比丘,宣讲经义,普渡众生,于是中土始有佛。

佛宗起源于印度,种姓制度的高压下,人民终日活得水深火热,所以佛教犹重因果报应,善恶循环之说。

自西方传入中土之后,因见解经义不同,佛教又分为八大宗派,八宗经义不同,出入也大,今日,不说其余五宗,便只说说传播最广的净土宗禅宗,以及最让人记忆深刻的律宗

净土宗

净土宗法门简便,入门极易,故而传播最广,其讲究念佛诵经,广行众善,以求死后可在西方阿弥陀佛极乐净土重生,此法不要求信众修持戒律,也不要求一定要通达佛经,只要一心向佛,心愿具足,便可在净土往生。

大名鼎鼎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出自净土宗,即便你是穷凶极恶的暴徒,一生烧杀抢掠,杀人如麻,倘若你在死前大彻大悟,一心向佛,那也可以往生净土,在极乐世界逍遥自在。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净土宗虽以教人向善为宗旨,却不以善行为其果,相反,净土宗的法门还为行恶之人提供了一个逃避的借口,人们一边干着杀人的勾当,一边吃斋念佛,还惦记着死后能往生极乐,这样的事,难道不可笑吗?

与之相比,以苦行持戒而闻名的律宗,便是净土宗的另一个极端。

律宗

严格来说,律宗的僧人已经不能算作是人了,戒律无时无刻不在修正着他们的行为,让他们像是行走在地上的活佛。

▲道宣法师像

斋戒,色戒,酒肉戒,杀生戒,金钱戒,所有的外来的诱惑都被这些僧人弃之脑后。

饮酒会迷乱心性,使神志不清,那便不喝酒。

色欲会使人沉沦,心智不定,那便远离色欲。

吃肉满足口腹之欲,却会因此而杀生,那便吃素。

如果轻易的得到金钱,人的心中会升起贪欲,那便不触碰钱财。

这便是所谓“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利益一切众生”。

你可以拉着律宗僧人为你讲经说法,但是讲经之后,他不会要你的钱财和施舍,因为他你讲经,是想度化你,而不是图你的施舍,即便你没有这样的心思,那也不行。

禅宗,却是八宗之中,我认为最有意思,也是境界最高的一种。

禅宗

与净土宗的念佛观像求功德往生极乐和律宗的一味以外在行为苦修约束都有所不同。

禅宗的修持法门,更追求一种心境上的修为。

看破红尘,不造杀业,不坠苦海。

▲巴子画话

禅宗认为,人的一生,如同在走一条悬空之索,稍有失足,便会坠入深渊,而尘世间的种种诱惑,就像是行于索上,有八面来风,何时能在这狂风中行走自如,才能算做是得了禅意在身。

所以说,禅宗的修行僧人向来是最不在乎戒律的。

真正修得禅意的僧人,他们的思想境界是很高的,他们看世人就像是看着未开化的野人,他们的行为都契合佛法,这样的人,往往将生死置之度外。

在三教之中,佛宗弟子是上下差距最大的。

有些僧人,满肚子男盗女娼,不事生产,终日装神弄鬼,鼓吹供养僧人有大功德,藉此骗取钱财,满足私欲,一面装出宝相庄严的样子,一面又拉开口袋,恨不得你把全副身家都放进去,美名其曰弘扬佛法

难道就从没人想过,这样脑满肠肥,一心求财的僧人,哪来的佛法呢?

真正修行有成的高僧大德,不必去穿那些造价昂贵的袈裟僧衣,他们哪怕穿着乞丐一样褴褛的衣衫,身上也自然会透出一种悲天悯人的气质来。

这样的人,他们已经逼近了释家所谓觉者的境界。

他们觉得,佛法一直就在那里,从不因某人而产生,也不曾因某人而湮灭,即便是所谓著经作典,也只是以语言描绘了这种境界,而非创造了它。

北宗主渐修之法的神秀,南宗主顿悟之法的惠能,莫不是如此。

纵观佛门八宗旨义,无非是慈悲心三字而已。

“莫向外求,反求诸己。”并不是说摒弃一切所求之物,心有所向,方可披荆斩棘,这是好事,但有所谋求,不该求诸外道,佛门主张“一切唯心造”,一旦脱离己身,便是有了贪念,失了“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大自在。

“佛观一碗水,四万八千虫。”“四万八千”者,虚数也,此言出自净水咒,有须弥芥子的深意,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暗含佛宗真意,凡事须有慈悲心,喝水怕伤水中虫,破了杀生戒。

修持佛法,通晓佛理,不是吃斋诵经,求神拜佛,追根溯源,三教修行看似大相径庭,实则殊途同归,都是明晰一种为人行事的道理,是一种充满哲学意义的高深的思想境界,这样的人,在儒家叫做圣人,在道家叫做神仙,在佛教经义中便化身为佛陀。

佛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盛。

故有修行法,四圣谛,八正道,斩除五逆恶。

人生于世间,正如西行取经,伴心猿,牵意马,色欲生猪相,恶念生流沙。

禅意佛法,非是求来买得之物,乃是修持顿悟乃生。

出言便作狮子鸣,不似野牛论生灭,所谓说禅论法,不外如是。

(本文完)

本文文字内容系轩辕春秋文化作者团原创

部分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随意转载,欢迎读者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