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丝糕(绘图:张永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卖丝糕(绘图:张永成)

在山海关古城诸多风味小吃中,“丝糕”可算是风味独特,当地一绝。经营者是一家王姓的回族人。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古城人只要提起老王家丝糕,城里城外,老少妇孺没有不知道的。据老人们讲,那时的京津人出门儿来到山海关,在品尝了王家丝糕的美味后,都不免要把老王家丝糕带回家去供亲友们一饱口福。

因此,王家丝糕不仅在本地赫赫有名,而且还蜚声于京津一带,故有“丝糕王”之说。“丝糕王”有两层含义:一是制作经营者本家就姓王。过去古城人姓李,人们就叫他包子李;卖馒头的姓张,人们就叫他馒头张,以此类推。第二层含义是“第一”“王者”的意思,标榜王家丝糕在古城“糕”类食品中的领先地位,强调它的传统性和独特性。

为什么起名叫丝糕?“丝”,顾名思义,细而长为丝,而从丝糕的表相上看,根本看不见有丝的迹象。但当你把它切开后仔细观察,丝糕好像是由无数个毛发眼组成,而这些毛发眼恰似用千万条丝线串联在一起,密密麻麻、相互交织,形成了整体上的团粒结构。倘若你拉下一块,用两手拽一拽或用手上下使劲儿地掂掇几下,它都不会轻易地折断。

小时候,我家离丝糕王家不远,可算是邻居。我清楚地记得王爷爷用的是一根不太长的扁担,扁担的两头往上翘着,八根绳前后拴着两个方盘挑在肩上。方盘里是刚出锅的丝糕,丝糕上盖着用白布做的棉垫儿。以免丝糕凉了影响口感,确保丝糕就是卖到最后也照样是温乎的。过去做小买卖讲究吆喝,不管你卖什么,吆喝出来都特别好听,卖丝糕的也是如此。但王家人卖丝糕和其他人不一样,一般的都是走到哪儿吆喝到哪儿,一路上吆喝个没完。而王爷爷则不然,他吆喝丝糕大约是有固定地点的。第一声吆喝就是刚出家门,王爷爷习惯地歪着脑袋,用手捂着耳朵,大声喊着:“这儿有——丝糕——来了!”嗓门虽然不算高,声音却能传出很远很远。然后经老仓口再进周家沟……王家人卖丝糕讲信誉,无论是雨天、雪天都照卖不误,绝不让买主空等。

丝糕作为以早点为主的小吃,可以说是老少皆宜,特别是牙口不好的老人,最适合吃丝糕。一度,随着时代的变化以及方方面面的因素,很多的传统风味小吃都慢慢地、在不知不觉中沉寂了。随着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艺术的倡议,今天的古城生机盎然,家乡的民俗文化又风生水起、花开满园。传统风味小吃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古城的大街小巷。绿豆糕、桲椤饼、丝窝糖等又回到了人们的视线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