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5日,“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航空重力梯度仪的研制通过了最后的审核。该项目的完成,极大提升了我国的地球深部探测能力,具有极高的战略意义。然而,这一计划的规划人和主导者黄大年却没能看到最终的结果。在项目通过审核的179天前,他永远地离开了自己全身心投入的科技报国事业。

黄大年

1958年8月,黄大年出生于广西南宁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75年,他通过招考进入广西第六地质队,成为了一名航空物探操作员。黄大年对该职业十分感兴趣,这也让他和地球物理研究工作结下不解之缘。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他有意识地增强自身的文化水平。1978年,黄大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国家重点大学——长春地质学院,就读于应用地球物理系,并于毕业后留校任教。1992年,“中英友好奖学金项目”启动。通过层层筛选,黄大年拿到了全国仅有的30个公派出国名额中的一个,被派往英国利兹大学地球科学系攻读博士学位。

1996年,黄大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了利兹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学成之后,尽管导师极力挽留,他仍返回了母校。然而回国后,校长孙运生听取了他的汇报,敏锐地预见到,将黄大年留在英国工作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好机会。于是,学校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决定让黄大年继续留英工作。身负师长殷殷期盼,38岁的黄大年又一次出国,继续从事水下隐伏目标和深水油气的高精度探测研究工作,成为当时从事该高科技敏感技术研究的少数华人之一。

黄大年与家人在英国时的合影

令黄大年没想到的是,这一去就是十二载。这期间,他在英国从高级研究员做到研发部主任,最后成为博导和培训官。更为重要的是,他已经成长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享誉世界的“被追赶者”,其主持研发的许多成果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备受尊重。可以说,英国给了黄大年理想的工作和生活——他事业有成,收入优渥,一家人的生活安逸舒适。

但是,黄大年从未忘记自己的使命和对祖国的承诺。23岁那年,黄大年在毕业相册中就记下“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的语句;29岁那年,他在入党志愿书上动情地表达了自己的理想——人的生命相对历史的长河不过是短暂的一现,随波逐流只能是枉自一生,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34岁那年,黄大年又在出国临行时向老师和同学们保证:“我一定会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带回来!”2009年,在国家某重大项目紧急召集海归优秀人才时,黄大年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母校吉林大学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

黄大年的毕业相册

回到祖国后,黄大年立即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努力践行科技报国理想。作为首席科学家,他组织全国400多位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秀科技人员,开展两个重大项目攻关研究。为了能够尽力追赶国外研究,黄大年惜时不惜命地工作:吉林大学地质宫507房间的灯光经常要亮到凌晨两三点,那是黄大年的办公室;为了协调工作,黄大年成了“空中飞人”,一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出差;为了不影响白天工作,他总是乘坐最晚一班飞机往返。正是在这样的拼命追赶下,黄大年团队在短短7年间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填补了诸多国内空白。他规划和主导的航空重力梯度仪研制,仅用5年时间就完成了西方国家20多年的路程,成功将我国对于航空重力测量的研究,尤其是重力梯度仪的研制,从理论和实验室样机研究阶段推进到工程样机研究阶段。从此,中国成功突破国外封锁,进入“深地时代”。

高强度工作的7年,让黄大年的科研工作成绩斐然,同时也导致其身体出现重大问题。2016年11月29日,他晕倒在飞机上。他醒后说的第一句话是:“我要是不行了,请把我的电脑交给国家,里面的研究资料很重要。”黄大年要交给祖国的,不只是他用心血和才华凝成的研究成果,更是他矢志报国的一腔热血。经过检查得知,黄大年得了胆管癌,必须住院治疗。2016年12月14日,经过8个小时的手术,黄大年成功得到救治。但遗憾的是,2017年1月4日,黄大年突然内脏大出血,后于1月8日去世。这位满怀理想、与时间赛跑的优秀科学家永远地停下了脚步。

黄大年赤诚的科技报国之心,是他惜时不惜命忘我工作的强大动力。他秉持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作出突出贡献。虽然黄大年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科学研究工作,但他科技报国的崇高理想,仍然被他的团队以及更多的科技工作者继承、发扬和践行着。

作者简介: 袁超乘,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李桂华,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特聘研究员

责任编辑:金蕾蕾

本站编辑:岳博伟

本文已在北京前线客户端发布,原文地址:http://appqianxian.ebda.cn:9009/newsInfo.html?newsId=31706&type=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