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调报告是如何形成的?流调报告在疫情防控中有着什么作用?如何在大篇幅的流调报告中提取有效轨迹呢?就大家关注的这些问题,记者日前专访了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与饮用水卫生所所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家组成员王红霞。

“流调是对流行病学调查的简称,是指用流行病学的方法进行的调查研究。我市本轮疫情发生后,及时成立了‘三公’协同流调组,每个流调组都由公安、疾控和一部分工信部门的同志组成。流调队员接到流调指令后,第一时间对每一位新冠确诊患者、核酸检测阳性者、无症状感染者都要进行一个流行病学的调查,通过对调查对象接触人员的排查,找到谁是‘潜伏者’。而流调报告则是对上述被调查者调查报告的简称。”王红霞表示,流调的意义和价值,就是及时发现并找到上线和下线风险点,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阻断传播,控制疫情。流调报告的形成要求非常高,要及时、准确、真实。因此,要想得到准确、完整的信息就需要流调人员既要有专业性还要有责任心。

王红霞说,流调队员在接到调查指令后,第一时间对病例展开流调。“流调的过程是对调查对象发病之日或阳性检出之时往回推4至14天的所有活动轨迹进行详细的调查,需要调查对象回忆每一个24小时的活动轨迹。这就需要电话流调、现场核实、支付信息查询、轨迹查询、监控调取等多种手段相互印证,有些甚至需要对多名相关人员调查后的相互印证才能最终确定。”

王红霞介绍,完成流调后,流调队员要分别在20分钟报告主要信息,4小时报告核心信息,24小时内查清基本情况并完成流调报告。“20分钟内,我们要完成基本信息上报,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联系电话、职业、工作单位、现住址、疫苗接种情况等,这些信息将为下一步的管控工作打基础。4小时核心信息是在20分钟基础报告上添加了流调对象去过的场所,接触过的人,以及发病就诊情况、发现方式、可能感染来源、可能污染场所、初步排查出密接、暴露的问题和传播风险等内容。24小时流调报告则要全面报告流调对象的密切接触者的相关信息,这个完整的报告初步形成后,我们将根据大报告找到风险人群,并第一时间将信息发送到属地,对其进行管控,并对其到过的场所,例如,小区、办公室、去过的公共场所等地进行全面的消杀,进一步切断传播链条。”

王红霞告诉记者,由于时间跨度大,加之病患在患病初期情绪不稳定,流调队员不仅要安抚病患的情绪,让他们配合流调,还要耐心细致地询问,不能缺失任何时间和地点。“这些信息是我们之后的管控人员确定与管控密接人员、风险场所的依据。对于已确定的密接人员我们要在第一时间找到并管控,涉及到公共场所,比如确诊病例乘坐了交通工具、去了商场等地无法确定密接人员的情况下,就需要在媒体公告确诊病例的轨迹,比如什么时间段乘坐了公交车、地铁等,逐步完成相关密接人员的寻找工作。”

高质量的流调报告是轨迹提取的基础。如何在大篇幅的流调报告中提取有效轨迹呢?对此,王红霞表示,经过流调之后,病例的密接、次密接都可以确定,但是也有一部分人难以找到,例如在公交车上、地铁上或者商场等等公共场所接触的人群,这样就需要将确诊病例的行程轨迹公布,然后市民根据公布的轨迹来找自己是否与确诊病例在时间、空间上有过重合。王红霞提醒广大市民,公布的确诊病例行程轨迹一定要仔细查看,通过查看、核对信息,查找自己是否到过这些风险场所,是否有风险,并要及时向属地疫情指挥部报备。(记者 刘沙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