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通讯员 武桂成 记者 姜振军)一根秸秆看似很普通,然而在她手里却能点“草”成画,一幅幅用麦秆制作的双面麦秆画成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非遗文化的鲜活教材。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近日,盐城东台市安丰镇麦秆画传承人刘用明,收到盐城市博物馆寄来的收藏证书,她制作的3幅麦秆画被该馆永久收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麦秸画

追求艺术!六旬大妈爱上麦秆画

今年60岁的刘用明,从小就对绘画、剪纸、书法有着浓厚的兴趣。她先后当过镇文化站图书管理员、包装印刷厂设计员,还开过广告公司,尽管从事的行业变化,但她都从未放弃过对艺术的追求。

“20多年前的一次游历,我萌发了利用麦秸秆作画的念头,并拜师学艺。”经过不断摸索改进,刘用明总结出了一整套剖、刮、拉、剪、刻、熨、拼、贴等加工方法和制作工艺,麦秆画越做越精美。2012年,她大胆创新,借鉴东台双面发绣技艺,成功开发出双面麦秆画,成为国内首创,深受专家和学者的广泛赞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统计,这些年来,刘用明先后创作出麦秆画近200幅,其中双面麦秆画30多幅,在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安丰镇4A级景区“刘用明麦秆画展示馆”展出,吸引了一批批中外游客,观者纷纷拍案叫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麦秸画

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刘用明历经6个多月时间,创作出《北京欢迎你》《迎奥运 铸辉煌》《中国加油》等3幅麦秆画;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她制作了《庆祝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疫情期间,刘用明和儿子周翔联手创意制作《战疫》……

“在观看建党100周年现场直播时,我内心十分激动。”刘用明连夜开始创作《强国有我,请党放心》麦秆画,把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画上。这些年,刘用明先后创作了《中华龙》《南湖红船》《昂首奋进新时代,同心共筑中国梦》等爱国精神的麦秆画作品,让参观者深受教育。

费时费力!最长的一幅做了6个多月

在常人眼里,麦秆画的创作过程有些神秘,在刘用明看来,这个过程是非常辛苦的,尤其是第一步,挑选、购买合适的秸秆。“每年5月份,丈夫会陪我一起,到范公堤的堤东和堤西两个点去选麦秸。”多年的经验让刘用明知道,堤东的麦秸秆比较粗壮,颜色上金光闪闪,堤西的则相对细小细腻,颜色泛红,成色更分明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耗时六个多月制作完成的麦秆画

“收割后把麦穗剪掉,再进行精心挑选,在太阳下晒曝一个月左右时间,再用硫磺进行熏、蒸处理。创作图案时则需要先画样稿,再用硫酸纸制作成底板,画分解图。” 刘用明说,由于步骤繁琐,一般用时很长,“最长的是《中华龙》,做了6个多月,九条龙的麟片都是一个一个剪贴上去的,太费时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义务给学生上课

不懈的追求,结出了硕果。刘用明的多幅作品在全国和省市获奖,作品多次参加在上海、盐城、泰州等地举办的展览,她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和盐城市乡土人才“三带”能手、江苏省巾帼创业创新大赛“十佳手工创意设计女能手”、第二届“东台工匠”,2020年4月安丰麦秆画获批盐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刘用明为盐城市非遗传承人。

为了把这项“绝活”传承下去,刘用明还在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展示馆成立“麦秸画交流学习基地”和“手工创意工作室”;东台中专校成立了“刘用明麦秆画工作室”;每周去东台时堰中学给高中学生授课;对安丰小学近百名小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麦秆画技艺的传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