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睡觉怎么样?做核酸了吗?坚持吃药了吗?药够吃多长时间?生活用品够吗?我们还能帮助您什么吗?”“您记住我的联系方式,有什么需要帮助的,随时给我打电话。”本轮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这些从内蒙古自治区精神卫生中心拨出的一通通心理援助热线十分细心、耐心。“谢谢你们的关注和关心。”而一声声理解、配合的感谢之音也让心理援助师感到十分欣慰。昨日,呼和浩特晚报记者就我市本轮疫情开启的心理援助服务相关工作进行了采访。

配合疫情防控是每位市民的职责所在,对于精神障碍患者来说,则是极大的挑战,对于管控区、封控区的居家患有严重精神障碍的患者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同时,面对疫情,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疾控人员、确诊患者、志愿者等都承受着极大的身心考验。为此,2月23日,内蒙古自治区精神卫生中心接到呼和浩特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的请求支援后,立即组织该院心理危机干预科专家修订完善了《隔离人员心理健康调查问卷》。当日15时,研究制定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精神卫生项目办针对呼和浩特市新冠肺炎隔离酒店心理干预专家组工作细则》,第一时间建立了心理干预督导组——指导组——实施组三级管理服务体系,优化流程,建章立制。以三级管理服务体系为核心,在心理干预专家组的统筹协调安排下,保障做到“派驻人员零感染,心理意外零发生”。

“疫情面前,精神障碍患者的情绪起伏会很大,针对这类人群的关注就要提高。目前,我们承担起了呼和浩特市管控、封控小区在册在管患者的随访管理工作。实时了解疫情动态,主动关注各级各类官方公布的疫情管控、封控社区名单,克服种种困难,逐一查找、核实隶属社区的小区,求助国家项目办查找出所有小区的在册在管患者,对132个小区(村)的403例在册在管精神障碍患者逐一进行了电话随访和跟踪,切实掌握患者的近况,提供不同的帮助。与此同时,我们针对打来心理援助热线求助的志愿者、一线工作者等也都十分关注,耐心倾听,合理疏导。”心理援助师介绍。

“工作组成员从接到通知、微信建群、组织视频培训,到开始对接隔离酒店,仅用了不到两个小时时间,由我院19名心理咨询师(治疗师)组建的‘先遣小分队’经过紧急专业培训后,纷纷投入到紧张的工作状态。当日21时,完成了全部隔离酒店(64家)的对接工作,摸清隔离人员底数,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有条不紊地开始提供24小时线上心理援助服务。截至目前,我们已经对接136家隔离酒店,回收问卷4555份,共干预310人次,其中一般干预272人次,重点干预28人次,药物干预10人次。尽管很累,但全覆盖、全程守护着首府人民的心灵‘绿码’,是我们的责任。与此同时,我院还组织临床心理中心专家精心制作了心理援助海报,发放到封控、管控小区,为大众提供心理援助热线12320-5,及自我心理减压技巧,畅通了心理援助渠道,帮助大家有效缓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内蒙古自治区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自治区精神卫生项目办执行主任陈丽霞介绍。(记者 许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