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积寺近景
铜瓦覆顶
铜殿内部金光熠熠
夜晚的香积寺
妙厨天供

香积寺近景

杭州香积寺始建于北宋年间,是通过运河进入杭州的第一座寺庙,曾是大运河湖墅地区著名的寺庙。历经千年,香积寺多次毁于灾害,又多次重建,并于1963年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香积寺于2009年完成重建。

香积寺近景

由于香积寺的史料和图片留存较少,当时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定位都很难考证,想要恢复其原貌几乎不可能。所以,复建的香积寺在定位、布局、功能、风格、材料等方面都将大胆创新。

香积寺近景

朱炳仁、朱军岷领衔的金星铜工程有幸承接了杭州香积寺铜装饰建设,在此次香积寺复建工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如今的香积寺参考了唐朝建筑的符号和元素,屋顶举折和缓,四翼舒展,铜墙铜瓦,独具气势,瑰丽与庄重并存,再现“杭州运河第一香,湖墅市井风情地”的繁荣胜景。

建筑整体构件皆为铜铸

建筑整体构件皆为铜铸

建筑整体件皆为铜铸

建筑整体构件皆为铜铸

大圣紧那罗王菩萨殿和钟鼓楼整体上采用铜来建造,外立面的门、窗、栏杆、柱子皆为铜铸,建筑内部的檐、柱、楼梯、扶手等也做了包铜处理,既将建筑内外融为一体,又充分利用了铜耐磨的特性,增加了建筑的使用年限。

屋面铜瓦覆顶,在阳光下气势恢宏。袅袅梵音缠绕在铜建筑中,古韵悠悠,佛韵庄严。

铜质椽头

建筑细节做工精美,屋檐下的椽头钉上,都包了铜,上面一个写意的“香”字,是香积寺独有的标志。这样的铜制“香”字在香积寺中共有9000多个。

香积寺建筑群中的四座大殿屋顶上也采用铜瓦,屋脊、栏杆等部位也做包铜处理,共用了铜四百余吨。铜作为贯穿千年历史文脉的金属之一,极具历史厚重感,给整个建筑群增添了堂皇的意境和浓郁的艺术气息,也使得香积寺成为独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的佛教建筑。

当暮色降临,琥珀色的灯光,笼罩着四个大殿的铜屋顶,照亮顶部深色的釉面瓦和金色屋脊,创造出“光芒万丈”的视觉效果,有“佛光普照”的寓意。

与其他寺庙不同,新香积寺主供大圣紧那罗王菩萨,是国内唯一供奉监斋菩萨的寺庙,寺中的“素斋”自然也是新香积寺的一大特色。寺名——香积寺也是取自“香积世界”,这是佛经中的对大圣紧那罗王菩萨功德的赞叹,似乎也预示着人们对佛教的敬仰与期盼。

金星铜工程的其他建筑

除香积寺外,金星铜工程还承接了观音法界、峨眉金顶、上海静安寺等宗教建筑。在宗教建筑上,金星铜工程独具匠心,在设计上依托宗教本身,将铜与其文化内涵相结合,用铜完成对建筑的独特表达。

朱炳仁

朱炳仁,杭州人,原籍绍兴,1944年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华老字号“朱府铜艺”第四代传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委员会理事、故宫博物院文创顾问、西泠印社社员、“运河三老”之一。杭州雷峰塔、峨眉山金顶、台湾同源桥、G20杭州峰会主会场等百余名铜建筑铜总工艺师,被誉为“中国当代铜建筑奠基人”。
2006年,他独创了熔铜艺术,开创了“熔现实主义”新流派,造就出的一种新的美学、视觉、艺术概念,是对世界已有的艺术流派的一种颠覆。其艺术作品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人民大会堂、故宫博物院、中央组织部大楼、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印度玄奘纪念堂、美国加州大学等。2008年,朱炳仁与儿子朱军岷以“让铜回家”为理念,创立国匠品牌“朱炳仁·铜”,并与故宫博物院、颐和园、梵高博物馆、《国家宝藏》等国内外文化机构合作,致力让铜重新回到人民生活里。
作为“运河三老”之一,2005年,他与古文物专家罗哲文、古建筑专家郑孝燮先生,怀着对祖国传统文化遗产的深厚感情共同提出了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的创意,得到全国政协58位政协委员的提案支持,催生了全国政协对大运河的保护和申遗的考察,从而激发了全国人民对祖国文化遗产的强烈责任心。作为朱府铜艺第四代传人,他游刃于铜艺、建筑、诗文、书法、绘画,篆刻,还是两岸交流,国际交流的文化使者,是一位从大国工匠中走出来的中国文化巨匠。

朱炳仁大师简介: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中老字号“朱府铜艺”第四代传人
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创顾问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西泠印社社员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专业委员会理事
中国文物学会大运河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理事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国际民间工艺美术大师”
杭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名誉主席
熔铜艺术创始人
庚彩工艺发明者
中国当代铜建筑奠基人
国际铜业协会终身顾问
台湾高雄大学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