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市坚持一手帮助企业抓疫情防控,一手帮助企业正常生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基本保证了企业正常生产。但疫情也不可避免对企业造成一些影响:一是疫情初期,企业物流运输特别是到外地拉运物资的车辆受阻。二是企业员工中所涉及的重点人群被集中隔离或居家隔离而无法返岗。

市域内外企业等员工返岗要求有不同

针对这些情况,呼和浩特市疫情防控指挥部于3月7日专门印发了《关于做好返岗复工有关工作的通知》。围绕员工返岗复工作出了安排。摸排返岗人员信息,由各旗县区疫情防控指挥部指导企业、项目建设单位建立返岗员工台账,详细掌握每名返岗员工流动信息及身体状况等情况。对市域内返岗员工,非隔离人员、非中高风险地区人员、非“红黄码”人员,且各轮核酸检测均为阴性者,严格履行查验程序后,可安排其返岗;解除隔离的员工,按照各旗县区疫情防控指挥部要求,实行7天居家隔离或居家医学观察并履行相关查验程序后,可安排其返岗。对市域外低风险地区返岗员工,提供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履行相关查验程序后,可安排其返岗。

各企业和施工单位采取分期分批陆续返岗

呼和浩特市指导各企业和施工单位采取分期分批陆续返岗的方式,优先组织一线员工返岗,避免员工大规模集中返岗。市域内可返岗员工,由企业、项目建设单位点对点进行接送。市域外低风险地区可返岗员工,鼓励企业、项目建设单位对来源地相对集中的员工包车接送;对选择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的员工,要提前掌握返岗员工返程时间和交通方式等信息,提醒员工在返岗过程中做好个人防护,进入呼和浩特市后由企业、项目建设单位点对点进行接送。为尽可能减少与社会面接触,对企业、项目建设单位专用接送车辆和返岗员工自驾车辆,由属地疫情防控指挥部出具证明,公路查验点予以通行。

企业等返岗人员到呼和浩特市后检测结果呈阴性方可上岗并进行封闭管理

返岗人员到呼和浩特市后,由企业、项目建设单位立即组织进行核酸检测,检测结果呈阴性方可上岗。并且对员工实行每日健康监测,进行封闭管理,无特殊情况不得外出。具备住宿条件的,在厂区(项目区)闭环管理,不具备住宿条件的,采取厂区(项目区)、酒店“两点一线”方式管理。加强用餐管理,采取分餐制、盒饭制和送餐制,减少人员交叉和聚集。做好日常清洁消杀,确保全覆盖、无死角。

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无疫村庄”

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将疫情防控工作做为重中之重。疫情发生以来,经开区迅速行动,第一时间组建了以主要领导挂帅的疫情防控指挥部,下设了8个专项工作组,形成以30多名处级领导包联各行政村、20多名科级干部担任点位长、75名员工承担信息采集员、100余名村镇干部下沉一线防控的防疫体系。通过科学化、扁平化、网格化、信息化、封闭化举措,抓实抓严疫情防控,辖区所有村打造成“无疫村庄”,努力守住经开区无疫情底线。

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无疫工厂”

为坚决守住企业零疫情的底线,经开区专门成立了企业防控专项工作组,抽调30名干部帮助驻区企业开展疫情防控工作,设立了9个核酸检测点,每天为3500名企业员工进行检测,做到了应检尽检、不漏一人。此外,为助力企业实现“生产防疫两不误”,主动为企业一线员工上门进行核酸检测,为司乘人员、物流人员等流动人员设立了临时核酸检测点;按照“内防反弹、外防输入”的原则,每天对企业用工人员信息进行核查。

截至目前,经开区累计为85家企业解决一次性医用口罩6300余个,防护服1000余套,2000瓶酒精、消毒液等物资,全力保障企业疫情防控物资充足,确保物资能够第一时间用在一线,实现了辖区企业全面覆盖。

采取“不见面审批”模式等四项措施解决企业实际问题

为保障驻经开区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经开区党工委、管委会连夜召开会议安排部署。一是考虑到企业的正常生产及原料货物运输等问题,为企业发放了重点物资运输通行证共计427张,通过实时跟进等方式,及时掌握各企业运输受阻情况、通行证使用情况,帮助企业在高速路段管控期间,顺利接收原料并运出货物,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二是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解决企业用工荒、用工难等实际问题,及时将助企惠企政策传导到各村镇卡口,切实让各村务工人员能“安全进厂工作、平安回家休息”,实现了“让企业员工来得了、使货物出得去、令原料进得来”的目标。三是在疫情防控期间,为满足驻区企业封闭管理需要,经开区为驻区企业提供了410余间宿舍,帮助企业员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四是为有效推进项目手续办理工作,经开区采取了“不见面审批”模式。通过微信、互联网、视频通话等方式完成咨询、项目受理、材料审查、网上申报指导、现场勘察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