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与辽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奉天与辽宁

作者|在舟

责编|Thomas

吉林省和吉林市是目前全国唯一“省市同名”的地区,“吉林”的名称源自于清朝的行政区划。

▲清末东三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末东三省

但在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将奉天省和奉天市分别改为了辽宁省和沈阳市。

此前,“奉天省”曾有“辽东”和“盛京”等诸多旧称,却唯独没有叫过“辽宁”之名。

▲沈阳故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阳故宫

那么,奉天省为何在诸多旧称中选中了新创的“辽宁”之名?沈阳市为何会出现名称和地位不断变化的情况呢?

一、以满代汉

辽宁和沈阳两个名字的出现,都与其境内的辽河密不可分。

▲现代辽宁省基本以辽河为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代辽宁省基本以辽河为中心

而沈阳一名的出现则是在13世纪末期,元朝在辽河支流沈水的北岸重修毁于战火的沈州城。因地处沈水北岸,故称沈阳。

14世纪中期,明朝建立。1388年,明太祖朱元璋率军收复了包括今辽宁大部分地区在内的辽东。

▲明辽东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辽东地区

但辽河平原气候寒冷,沼泽众多,陆上交通不便。内地的士兵和物资大量进入此地只能从海上走辽东湾登陆再沿河而上,因此辽宁地区的城市皆沿河而设,其中的辽阳背靠长白山,三面环河,易守难攻。

▲辽河平原地形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辽河平原地形图
▲明朝与蒙古在辽东对峙形势 辽河成为辽阳抵挡蒙古的天然屏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朝与蒙古在辽东对峙形势 辽河成为辽阳抵挡蒙古的天然屏障

至16世纪满清在东北崛起之前,辽宁地区作为传统汉地,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与内地一致的政治体制,辽阳则以其特殊地位成为辽东的核心城市。

▲后金扩张示意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金扩张示意图

攻陷辽阳之后,努尔哈赤立刻将这个辽东核心定为自己的都城并将八旗将士全部迁于此地。但辽阳城中汉人众多,努尔哈赤为了维护女真人的利益不得不打压汉人,这引起了汉人的强烈反抗。迫于种种压力,努尔哈赤不得不另选新都。

在当时的辽东,沈阳是仅次于辽阳的第二大城市,但由于靠近蒙古与女真前线,发展规模和速度始终不及辽阳,因此城内人口不多,可开发的潜力比辽阳更大。

▲后金时期的辽阳和沈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金时期的辽阳和沈阳

但仅一年后,努尔哈赤死于松锦前线,其子皇太极即位。皇太极即位后有鉴于之前定都辽阳失败的经历,决定在政治文化领域采取“以满代汉”的措施,通过增强满洲文化影响力的方式来稳固自身的统治。

例如,皇太极发展完善了满文体系,并下令军民强制学习满文,讲满语;将原汉文的官称和城市改为满文等。

▲清《盛京宫阙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盛京宫阙图》
▲清军入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军入关

二、由城到省

入关之后,清朝开始面临如何从一个地方政权转向一个中央帝国的重大问题。

此时地处东北的盛京明显无法再作为统御中央帝国的首都。因此,清军入关后即将首都迁往北京。

对于内地人口稠密的汉族地区,清朝继承并发展了省制,分设巡抚总督主管民政事务。

▲清朝入关抵抗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朝入关抵抗力量

因此,清朝始终将东北视为可以退守的“后路”。

虽然盛京已不再是首都,但清朝统治者依旧保有其“陪都”的地位。盛京不仅保留了中央行政系统,并且继续实行传统的八旗制度,设八旗都统来管理东北的满人,设盛京总管(后改称盛京昂邦章京,意为盛京总兵)总理旗务。

▲清初东北范围与今日东北范围对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初东北范围与今日东北范围对比

17世纪中后期,随着清朝统一战争进程的深入,越来越多留守东北的八旗军队调入关内,这使得本就地广人稀的东北的人口大量减少,出现了“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局面。

▲清初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初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

面对这种情况,清朝增派八旗军队加强防守。多次招募内地的民众迁往东北垦荒,充实人口。这使得东北的汉人和耕地数量迅速增加,原本的八旗都统和盛京总管管辖范围过大且主要管理的是八旗事务,对汉人和农耕之事难以具体管理。

因此,清朝先是于1653年设宁古塔将军分管松花江流域的军政。又于1657年取“奉天承运”之意在盛京模仿内地设置奉天府用以管理汉民与农耕事务。

1665年,盛京昂邦章京改称 “奉天将军”,名义上为东北地区最高军政长官,有权管理奉天府。

▲19世纪末奉天(盛京)将军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世纪末奉天(盛京)将军府
▲清朝柳条边示意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朝柳条边示意图

柳条边的设立人为将东北分成边内和边外两个地区。

▲康熙年间的黑龙江将军和宁古塔将军辖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康熙年间的黑龙江将军和宁古塔将军辖区

边内地区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但人口比边外地区更多,有包括盛京、辽阳和牛庄(今辽宁营口)在内的10余座城市。

▲奉天将军辖区与柳条边的走势大体一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奉天将军辖区与柳条边的走势大体一致

直到乾隆年间,乾隆皇帝重申满族文化的重要性,将奉天将军改回带有满文意味的盛京将军,但职责和辖区与之前基本保持一致。奉天府则被继续保留,因此边内地区依旧习称奉天。

▲沙俄侵占东北领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沙俄侵占东北领土

此时,内地突出的人地矛盾使得农民起义接连不断。为缓和人地矛盾并加强对东北的控制,清朝于1860年废除了柳条边政策,内地百姓大量越过山海关迁往东北垦荒,掀起了“闯关东”的浪潮。

▲油画作品《闯关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油画作品《闯关东》
▲日俄战争的陆上主战场在奉天境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俄战争的陆上主战场在奉天境内

日俄战争过程中,孱弱的清朝根本无力阻止双方,只得被迫选择“中立”。这导致了日俄双方轮流蹂躏这片土地,上百万中国人流离失所。

人口增加、城市增多以及帝国主义的侵略充分暴露了职责不清,管理混乱将军制度明显已经不能再维持东北的稳定,改革势在必行。

1907年,病入膏肓的清朝做出了拯救东北的最后努力:废除盛京将军,在原奉天府的基础上设立奉天省,以奉天巡抚管理。而在东三省之上设东三省总督,驻扎奉天府。

▲清末东三省正式形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末东三省正式形成

而出任第一任东三省总督的徐世昌对后来奉天省的命运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终为共和

▲1907年就任东三省总督时的徐世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07年就任东三省总督时的徐世昌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承德成立热河特别区,并入东北,东北进入东四省时代。

▲北洋军阀混战局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洋军阀混战局势
▲日本政府组织大量移民进入东北以蚕食领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政府组织大量移民进入东北以蚕食领土

1924年,张作霖在日本的支持下挥师入关,占据北京,成为了北洋政府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同年,国民党领导的广州国民政府掀起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高举打倒军阀,再造共和的旗帜,矛头直指张作霖等北洋军阀。

▲皇姑屯事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皇姑屯事件
▲东北易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北易帜

至此,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对中国的统一。

由于国民政府历来标榜反对帝制,提倡共和与平等。此前曾将甘肃的镇戎和镇番等明显有歧视色彩的县名改名为民勤和同心等带有平等色彩的新名。

那么具有明显帝制色彩的奉天之名显然不适合作为地区的名称。同理,旧称盛京同样也不适合。

而且奉天省的范围已经远超辽河以东这个范围,因此旧称辽东也不合。

▲1930年代民国版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0年代民国版图
▲伪满洲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伪满洲国

1945年8月,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东北光复。光复后的东北在十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三次大的行政区划调整,才最终形成了今日东三省的格局。

第一次是国民政府对旧有“伪满洲国”的行政区划进行的调整。

▲1945年东北十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5年东北十省

第二次则在解放战争时期。

1949年初,辽沈战役结束。国民党政府垮台瓦解。中共在东北成立新的人民政府,但由于此时解放战争尚未胜利,东北作为重工业基地仍需为前线大量供应战略物资。

▲1949-1953年东北行政区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9-1953年东北行政区划

第三次则是在1953年到1955年。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东北作为少数拥有重工业基础的地区被重点发展。

因此,中央将旅大(今大连)、长春和哈尔滨三市划为直辖进行直接管理。但这就是使得东北变成了六个省和七个直辖市。六个省失去了各自的核心城市,七个直辖市虽然实力强大,但却对周边发展的推动作用比较有限。

为了整个东北地区的均衡发展,1954年,沈阳等七个直辖市全部降为省辖市。辽河两岸的辽西和辽东重新合并为辽宁省,沈阳成为省会。

▲1958年中国行政区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8年中国行政区划

辽宁省和沈阳市名称的反复变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自16世纪后期以来的历史发展。满清帝制、民国军阀和日本殖民等因素使得该地区在辽东、奉天和辽宁以及盛京、奉天和沈阳几个名字中不断变更。

辽河两岸始终烽烟滚滚,未能实现真正的辽宁。沈阳也始终挥之不去盛京与奉天的封建意味。

最终,在新中国的治理下,辽河两岸才实现了安宁,辽宁一名终于实至名归。沈阳这座千年古城也摆脱了盛京和奉天的帝王气息,重生为一座民主与共和之城。

长期作者|在舟

从事高中历史教学

文章审核|宁波项彧

宁波诺丁汉大学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专业在读

责任编辑|Thomas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环球情报员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