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物君语:
“世人每日都要饮食,却少有真正知味者。果腹之需,口腹之欲,养生之道,是吃的三重境界。”
最近,于正的新剧《尚食》热播,莫兰迪配色、爽文女主升级打怪的套路寡淡老套,多少让观众审美疲劳。但于正倒是把“华夏饮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句台词刻进了全剧的DNA里,还把它发扬光大了——
上千道根据典籍复刻的美食,雅致又下饭,活脱脱一部明朝版《舌尖上的中国》。
剧中,明朝人对饮食的追求,也让正吃着外卖的极物君自感惭愧:好好吃饭这件事,古人真比我们懂多了。
在生活碎片化的今天,一个“快”字改变了我们的饮食习惯,外卖解决了我们的一日三餐。
一个快餐盒装的饭菜,我们不会考虑食物从哪里来。吃饭,变成了我们工作缝隙里填饱肚子的一种本能。
这样的食物,说不上有人情味,更没有深厚的文化沉淀,我们离开了土地,不再关心粮食和蔬菜。
图片|叮叮笑笑生 ©
但历史上,中国人极会吃。他们对于美食的追求,往往不在食材的高端名贵上。逢时而食,是中国人饮食的信仰。春来冬往,廿四节气,中国人的饭桌上,菜肴总以应季为鲜美;
美食配美器,敬重的仪式感,也能让人在动箸之时,也心存对一饭一蔬来之不易的感恩。
文人在美食美酒后,也必会赋诗留念,林洪吃个兔肉火锅,火锅便有了“拨霞供”的美名;“无竹使人俗,无肉使人瘦”,苏东坡吃笋炖肉,吃高兴了便有诗情流溢……
对会吃的中国人来说,食物有味,有美,也有情。
图片|Emma桃桃桃 ©
千年以来,逢食而食,养身养心,是中国人遵循四季,与自然相处的秘密。
古人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不仅是天地日月更替、寒来暑往的进化,也有对吃的理解。
春天吃生,就是吃生发之物,如芽和苗,譬如春笋、香椿;
夏天吃长,吃生长之物,譬如叶菜;
秋天吃收,就是果,如板栗、枣;
冬天吃藏,藏在土里的果实,譬如番薯、萝卜、土豆。
图片|WeakCement ©
《尚食》里,太子朱高炽在被皇上强制减肥期间,禁不住诱惑吃了一顿菊花火锅,感叹:“这就算活过来了”。
菊花雅致,三三两两点缀锅中,煮上生鱼片,菊花不仅让鱼肉变得清香鲜美,还能清火明目。
好的食物,总能在人饥肠辘辘之时给予一种治愈的能量。那是食物从泥土里汲取的芬芳,于雨露间吞吐的生机。
食物的顺势而为,让中国人轻盈地活出了生命的节律感。
图片|《尚食》©
何谓美食,食物有美。
食物之美,一在于色。通过食材的色彩搭配,让菜肴色泽鲜亮协调,增添食欲;
图片|《尚食》©
食物之美,二在于形。厨师通过精湛的雕刻技巧,又以花、鸟、鱼、龙、凤等吉祥之物,表达美好的心愿。
图片|《尚食》©
食物之美,三在于摆盘。通过堆、垒、围、叠,让食物富有美感和意境。
剧里,尚食局以“古”为题比试女官手艺。心灵手巧的苏月华以“炸、脍、脯、腌、酱、瓜、蔬、黄、赤杂色”再现了一幅《辋川图》,青山绿水,舟楫翩然,可谓是“菜中有山水,盘中溢诗歌”。
▲宋陶谷《清异录》中有记载,五代时,女尼梵正曾以王维的在辋川居住的二十景、王维所写的二十首诗和他所画的《辋川图》为灵感作冷盘。(图片|《尚食》©)
宫廷宴饮,极重食材摆盘之雅,当时堪称“世界上最精致的花式冷盘”的《辋川图》,最后却败给了姚子衿做的一锅小馄饨。
为什么?
抛开宫斗情节,冬日里,人总是向往热气腾腾的食物,《辋川图》虽雕得极美,但冷盘食物经冷风一吹就会变得冷硬,胜了意境,却违背了食物食用之用的本质。
而依据唐代韦巨源《烧尾宴食单》复刻的一道二十四节气馄饨,一上锅便暖入心扉。
二十四个馄饨,以巧手掐出二十四种花形,每一个都漂亮可人。
图片|《尚食》©
虾仁荠菜、蕹菜鱼肉、蚬肉生菜、莲藕馅儿……二十四个馄饨的馅儿,每个又是用二十四种节气特有的蔬菜肉食制作。
即使香椿、莼菜、蕹菜、藜蒿等是火室火炕(古代温室)种出的非应时之物,姚子衿却在馅料上下足功夫——豌豆苗鸡肉馄饨,便取新鲜的苗尖配以鸭油调鲜;香椿火腿馄饨,就选上等菁华肉经秘方腌制,来成就馄饨的极鲜。
图片|《尚食》©
外形之美,是为小雅。格局之美,方为大雅。二十四节气馄饨,不止有造型之美、时令之鲜,更暗藏制作者对社稷的感恩——
皆因国家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百姓才得以享用自然的馈赠,以天下至美的食材,追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制膳之道。
“诗之品在于立意,画之品在于灵性,佳肴之品在于格调”,中国人所谓美食,有着高于色香味的品相。
中国人擅长制作美食,同样也是用食物言情的高手。
重阳家宴上,朱棣怪罪太子迎候迟到、曲意宽宥臣下。皇太孙朱瞻基便给爷爷朱棣呈上了从西湖带回来的无心莲子酒。
朱瞻基不会不知饮食的时令,只是想通过食物言情达意。
无心莲子酒,说的是“父亲无心犯错,还请爷爷宽恕”;
如意荪,如意孙,说的是“爷爷您就看在我的份上,原谅父亲吧”。
朱棣意会,虽然嘴上说着不吃,心里早已原谅了儿子。
图片|《尚食》©
朱棣逝世,按照明朝祖制,妃嫔要一同殉葬。庄妃在临行前想吃母亲从前制作的核桃酪。但即使用的是当时贡品级的辽县绵核桃和灵宝红枣,庄妃也觉得不像从前的味道。
姚子衿最后换成了果仁大、带涩味的江南核桃制作,因为她知道,无论多么出色的食材,都不及记忆里,家乡的味道。
图片|《尚食》©
孙中山先生曾在《建国方略》中说:“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
中国人吃饭,把食物冠以“美食”之名,一个“美”字,便多了一份对食物的浪漫追求。
图片|格格巫ss ©
食物不仅是供人吃和品味,它还是跨越时空的历史,能唤起人体的联想,也有集体的记忆。
食物有情,一份用心准备的食物,往往比甜言蜜语更能熨贴人心;
食物有情,它从出生便把味觉烙在每个人的舌根,让我们思乡时,胃肠终有着落。
图片|梅食间 ©
参考资料:
春天吃生,夏天吃长,秋天吃收,冬天吃藏丨《杭州》杂志2020年第20期
食物是一种文化的叙事丨《小味道:藏在味蕾里的乡愁》,高维生
文字为极物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