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据外媒报道,知名的显卡厂商英伟达和日本软银集团宣布,因为监管原因,英伟达决定放弃这宗价值高达400亿美元以上的收购,据悉,软银将分拆ARM进行IPO上市,同时,ARM计划在全球范围裁员12%到15%,涉及大约在美英工作的千名员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宗收购始于2020年9月,英伟达和软银达成以现金和股票的形式收购ARM的协议,一旦交易完成,这将是半导体领域最大的一笔并购案,不过,让英伟达和软银始料不及的是,这笔交易遭到了包括英美在内的监管部门调查,同时苹果、高通等科技巨头也群起反对,最终这笔差点改变半导体行业格局的交易被叫停了。

不过,在之后的几天也就是2月14日,美国另外一个芯片巨头AMD以近400亿美元收购了FPGA龙头公司赛灵思(Xilinx),这笔交易落地后,AMD股价攀升首次超过了英特尔,该收购也巩固了AMD在半导体领域的地位。

两相对比,同为芯片巨头,为何AMD收购赛灵思成功了,而英伟达没法收购ARM呢?就老麦看来,这两宗价值400亿美元的收购,背后折射的是当今全球半导体局面下的利益平衡格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先说说ARM为什么要卖?又为什么这次并购会“流产”?

ARM起步于1991年,早期的股东里有苹果、诺基亚等公司,ARM并不销售看得见的产品,而是一家技术公司,建立了一个移动处理器指令框架,这个框架目前已经被所有手机芯片设计所采用,成为了一个标准,所谓“一流的企业做标准”,ARM就是靠向芯片设计公司收取授权费用获利。

比如华为的海思、高通骁龙芯片、三星和联发科的芯片都需要也只能获得ARM授权后才能设计高性能的移动芯片,不仅仅是现在的5G手机芯片,其它移动设备如平板电脑等都需要用到,甚至如果英特尔推出可用于笔记本电脑的移动芯片,也要用到ARM架构,可见这家公司多么牛逼。

但ARM拥有一流的标准,并没有带来一流的营收,仅靠IP授权费这个收入,对ARM而言显得比较单一,ARM同时还需要依靠自身技术优势,拓展数据中心市场业务,这个业务后来被证明极具增长性,但ARM的营收不足以支撑更大的扩张,这种情况下,要么上市融资,要么被收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2016年,孙正义的软银集团花了大概314亿美元把ARM收购了,希望借此掌握物联网时代的核心,但事与愿违,软银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ARM也没有借助软银实现业务边界的拓展,于是软银想着把ARM给卖了,这个时候,英伟达来了,表现了浓厚的兴趣。

英伟达是做显卡的,这两年也在拓展新的赛道,移动端显然市场潜力巨大,那么英伟达要做移动芯片,就需要用到ARM的架构,既然软银想卖,干脆把ARM给收了,不仅仅满足了自己的需求,还能把握住其它移动芯片设计厂商的命脉,算盘打得不错,但显然动了别人的奶酪。

于是这宗收购遭到了英美政府的调查,也被几个科技巨头群起反对,在这种情况下,收购自然没法进行下去,本来价值400亿美元的收购案会创造一起半导体领域的“世纪并购”,但显然不合时宜。

对ARM而言,并购失败就改变不了目前的现状,接下来如果软银能把ARM上市也许是比较好的途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为何AMD收购赛灵思能顺利进行呢?

赛灵思是全球最大的可编程芯片(FPGA)厂商,这家公司实力雄厚,在2018年收购了中国AI芯片领域的创业公司深鉴科技,同时赛灵思在2019年《财富》杂志未来50强榜单中名列17名。

通俗理解,赛灵思就是一家软件公司,也生产FPGA元器件,解决部分行业对芯片非标准接口开发需求。

赛灵思的可编程芯片解决方案大大提升了客户的芯片设计效率,在全球有7000多家客户,包括了思科、爱立信、三星等科技和通讯巨头。

把赛灵思和ARM两相对比,会发现这是两家完全不同赛道的企业,最大的区别是,ARM是家做移动芯片标准的企业,而赛灵思是解决芯片设计过程中的效率问题,AMD作为一家现在与英特尔分庭抗礼的处理器厂商,收购赛灵思是对其业务的补充,并不会对整个芯片设计和制造行业产生很大的威胁。

反观如果ARM被收购了,可以想象掌握了移动芯片设计标准的英伟达,加上自身在显卡领域的统治地位,未来会怎么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文简单描述了ARM并购案的情况,以及和赛灵思并购案做了个对比,会给我们国内的科技企业会带来什么启发呢?笔者认为有两个启迪:

一是核心技术的重要性。国内的科技行业相比欧美起步较晚,与互联网、半导体、光刻机相关的核心技术都被国外企业垄断,虽然国内像华为、中芯国际等企业都在大力投入技术研发,也取得了成果,比如华为的5G专利数量全球第一,但在一些“卡脖子”的技术上,仍然处于被动。

二是建立国产前沿技术壁垒的紧迫性。如赛灵思这样的全球化并且能够在核心领域掌握技术的话语权,这样的企业在国内太少了,虽然在技术演变和商业化道路上,欧美远远早于国内,有深厚的文化和技术积累,但国人是不乏创造力的,缺乏的可能是商业化道路上的资金、人才和环境的支持,不过,目前这种情况已经大大改善。

总之,我们需要对中国科技的未来充满信心,前路漫漫,中国的英伟达、中国的赛灵思或者中国的ARM也许就在成长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