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皇帝有着生杀予夺的大权,是九五之尊。可有那么一个帝王,他的日常就是被人怼,从臣子、妃子到敌方的亡国之君,谁都可以不顾他的面子,让他在各种场合社死。他就是晋武帝司马炎。

司马炎影视形象。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众所周知,晋武帝确实是难得的好脾气,君臣的相处之道也颇有“敌退我进”的较量,然而,这就是助长臣子不断践踏帝王威仪的原因吗?显然,不全是。

先来围观一下晋武帝是如何被怼的。

被臣子怼

咸宁某年的冬至节(约280),按规矩,晋武帝领着众臣子搞了一场盛大的仪式——到南郊祭天。祭天,就是跟老天爷和老祖宗汇报自己的成绩,此次祭天,武帝心情很好,信心也很爆棚,因为,他刚刚平定了东吴,把分裂的中原大地重新缝合在一起,完成了统一大业。

这不,武帝走路也忍不住甩手了,见人底气也足了,这无处安放的虚荣心,总想臣子来夸夸自己。可臣子里就是没人有这种眼力见,于是,武帝只好自己主动开口,问旁边的耿直驸马都尉刘毅:“朕可方汉之何帝?”意思是,你认为我可以跟汉代哪位帝王相比吧?

这个问题,可问对人了。一来,刘毅的身份很适合回答,他是汉朝城阳景王刘章的后代(刘章是刘邦长子齐王刘肥的儿子,诸吕为乱时,他入宫诛灭了吕氏),正宗的刘氏苗裔,他完全有资格评说汉家皇帝;二来,刘毅这个人“好臧否人物”,品评人物就是他的爱好,武帝也算满足一下他。关键是他的性格是“忠蹇正直”,肯定不会说假话,所以,武帝绝对不会得到那种“汉代帝王哪配跟您相提并论,您功比三皇,德高五帝呀”的话。

果然,刘怼怼不负所望,给了一句言简意赅的评价:“可方桓、灵。”

这高傲的姿态,好像多给一个字,都浪费自己的口水。

汉灵帝影视形象。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桓灵二帝是什么人?老实讲,至少在灵帝早期,他和上一任桓帝的风评都不差,桓帝消灭了把持朝政多年、搞得朝野暗无天日的梁氏外戚;灵帝上位后,命人把儒家经典刻在石头上,称为“熹平石经”,这一举动,曾引发全国轰动,让学子和士人兴奋不已,犹如引来全新的希望。因为,当时的东汉朝廷被宦官把持,灵帝推崇儒家经典,带给众人的启示,是皇帝要与正统的儒家士大夫握手,驱逐宦官,维护朝廷的公正光明。然而,随着著名且惨烈的“党锢之祸”爆发和持续发酵,桓、灵二帝的风评直线下降,最终成了著名的昏君。

武帝心态崩了,知道刘毅是个不善言辞的,可没想到,竟然这么让人当场死,略带委屈地反驳:“吾虽德不及古人,犹克己为政。又平吴会,混一天下。方之桓、灵,其已甚乎!”意思是,我虽然没法跟古代圣贤比,但也在勤勤勉勉,努力工作,又平定了东吴,完成了天下一统,你把我比桓、灵,有点过了吧?

见皇帝自陈功绩辩解,刘毅说了句更难听的:“陛下你吧,还不如桓灵二帝呢!”理由是,桓、灵那时候卖官,钱都入了公家,在国库里,武帝卖官,钱都拿去自己用了。

武帝不打算就这个话题继续说下去,但是,怎么缓解尴尬呢?自己找台阶下:“哈哈哈,我看我比桓、灵二帝要强一点,他们手下没你这种忠臣,我有啊。”

好在,武帝话音刚落,就有臣子为他找补面子,说大家其实私底下把陛下比作汉文帝,因为俩人的特色都是宽厚。汉文帝这么宽厚的人,面对冯唐讽刺他不用贤人都发脾气了,可我们的陛下被刘毅这么冒犯,不仅没发飙,反而欣喜,可见,您其实还超过汉文帝了。

司马炎影视形象。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武帝听到这一顿夸,心里既喜又嗔,撒娇式地埋怨一句:“卿初无言。”哼,刚开始我问话的时候你咋不说?

又是被怼的一天

话说回来,被夸不是晋武帝的日常,被怼才是。

还是围绕灭东吴人和事。

当初,西晋灭东吴之战时,派出水陆几路人马,其中的总调度,交给文武全才的杜预和安东将军王浑。另一个打前锋的将军王濬和杜预打完商量后,认为可以完全按自己的路线行事,故意不听王浑调遣,径直坐船到东吴朝廷,接受吴主孙皓的投降。王浑见自己谋划多年,功劳被抢,就以王濬不听调遣为由,不断给武帝打报告说他坏话。最终,朝廷判了王浑是灭吴首功。

王濬觉得自己这种泼天大功被王浑抢走,还没有人主持公道,心里憋屈得很。然而,他又是个骄傲的武将,不肯对谁低头,这种复杂的情绪交杂在一起,就演化为愤怒,见谁都没好脸色。连晋武帝召见,他都总是一副“我是大功臣”的做派。每次去见皇帝,他都要化身祥林嫂,絮絮叨叨反复陈述自己的功劳和冤枉。有时候说得急了,加上武帝再和老姿态奉劝几句,王濬就认定武帝不跟自己站一队,他的天平完全倾向别人,于是,也不管武帝是不是在劝,直接站起来,招呼都不打一声就走,只留个潇洒的背影。

这个场景,在历史上并不陌生。上一次,还是汉景帝时。景帝为了测试大将周亚夫,请他吃饭时,故意只放了肉,没放刀叉,周亚夫打算自己去拿,景帝嘲讽他给了肉还不知足,结果,把周亚夫气得站起来告辞了。需要注意的是,周亚夫是“趋出”,即使心理和表现都是不服气的,但动作上,还是在恭敬地遵循礼仪。就这样,周亚夫还是被景帝打成造反派,最终只能饿死狱中。

汉景帝。来源/电视剧《汉武大帝》截图

王濬的行为可比这过分多了,晋武帝打算怎么办呢?“帝每容恕之”。人世间最大的美德是宽恕,武帝可算领悟到精髓。不仅如此,早在王濬策划攻打孙吴、被人打小报告时,武帝还在线给他开脱辟谣:“濬有征伐之劳,不足以一眚掩之。”王濬可是有征灭吴国的辛劳在,那些不听调遣的小错误,掩盖不了他的大功。意思是,尽管他不听话,但他的功劳,可以抵过去这些小节。

被文臣武将各怼一次,还有吗?当然还有,接下来是密集地群嘲。

完成统后,武帝身体健康质量下降,见亲弟弟司马攸在朝廷里好评如潮,不免心里有点慌,就想把他赶回封国去。灭吴功臣王浑觉得这样做不妥,于是,他携家带口提出反对,长篇大论批评武帝做得不对。王浑的儿子王济是反对声里最大的,他不仅自己持反对意见,还建了一个“反齐王归国群”,组织人轮番上阵。最后,王济连“夫人社交”都用上了,让自己的媳妇儿晋武帝的姐姐常山公主(一说是晋武帝妹妹),以及另一个姐妹长广公主一起,都进宫去劝。

弟弟的人心都笼络到这个地步,武帝哪敢放心,心里更焦虑了,也更坚定了要赶他走的决心。同时,王济的行为算是彻底把皇帝得罪了。晋武帝想到了一个出气的主意,找王济痛骂一顿,再给他加个官。王济的姐夫和峤一听,这不太好吧?王济这人性子倔,不能受屈辱的。其实,和峤真实的话是,王济这人性子直,你如果羞辱他,他也会让你当场下不来台。武帝表示,甭管你说得对不对,我就是不听。所以,他马上召见王济,大骂了他一通,然后问他,知道错了吗?错哪儿了?愧疚不?

王济画像。来源/秒懂百科截图

王济听完,马上想到了回怼武帝的话由。因为,他自己也和一位堂兄弟关系很差,于是,王济回答说:“兄弟间不能搞好关系,我经常因为这替陛下愧疚。我不能让亲人亲近,我很愧对陛下啊。”

嗯?感觉他好像在指桑骂槐?晋武帝听了,只能“默然”,咱装不知道,咱也不敢问。

后妃都敢怼他

如果不被怼,晋武帝怕是会寂寞的,这不,日子消停没多久,武帝就开始全国搜索怼人小能手来针对自己。

中年以后,晋武帝也有了中年危机,天下统一,日子过得很舒坦,没什么理想,人就变得跟咸鱼一样。于是,颓废的武帝决定,那就去快活吧,反正还有大把时光。公元273年,晋武帝在全国范围内搞了一次美女海选,其中有一个叫胡芳的女孩,是将军胡奋的女儿,即使在万花丛中,高颜值的胡芳也鹤立鸡群,理所当然地进了总决赛,被选入宫中。问题是,胡芳就像《甄嬛传》中的宁贵人,根本没想入宫陪“糟老头子”,在家过得好好的,忽然从此只能关闭在宫里不见春色,心里很郁闷,于是,入宫当天,别人都在翘首以盼,只有她一个人委屈地哭出声。旁边的人吓得一个激灵,赶紧劝:“别哭别哭,一会儿陛下听到不吉利。”胡芳眉毛一横:“我死都不怕,怕啥陛下?”对话简直和“这福气给你要不要”(《甄嬛传》中叶澜依被封为答应,传旨太监苏培盛说:“小主,您可真有福气啊。”但她不喜欢皇上,也不觉得是福气,冷漠回应道:“这福气给你要不要啊。”)一模一样。

《甄嬛传》中的宁贵人。来源/电视剧《甄嬛传》截图

随后,晋武帝被胡芳的颜值俘获,给了她西晋仅次于皇后的位份。自此以后,胡芳就开启了一日一怼晋武帝的习惯——“帝每有顾问,不饰言辞,率尔而答”。说得好听点,是不饰言辞,率真。胡芳都是怎么开怼的呢?

有一次,晋武帝又带胡芳玩游戏,俩人抢箭,胡芳不小心抓伤了皇帝的手,武帝痛得咒骂了句:“你这么刁蛮,真是武将的种!”胡芳一听,脾气也上来了:“我爹在北边打公孙,在西边打诸葛,铁铮铮的将军,我不是武将的种是啥?”宛如废话文学鼻祖。武帝心说,好吧,你长得好看,说什么都对,于是这场博弈以“帝甚有惭色”结束。

怼你的千万个理由

现在,咱们回到最终的疑惑,为什么每个人都敢这么无情地怼晋武帝?除了在无数次被怼中,武帝确实表现出了宽和,还有什么其他原因吗?

这就要说到一个广为人知的概念了——门阀政治。东汉末年以来,士族门阀的政治形式悄然崛起,那些原本属于国家的个体公民,都根据亲缘关系组成宗族世家,形成一个大且坚固的家。虽说国是由这些家组成,可当帝国崩盘时,国不再是他们首要保护的对象,维护家族的不倒,才是各家最关心的事。所以,汉末三国两晋以来,朝代可以更迭,但那些“累世二千石”的世家大族,却稳坐其中,丝毫不会受到影响。

西晋代魏,采取的又是这种近乎和平的方式(非武力征伐),原本属于曹魏的臣子,只是平移到晋朝。与其说晋朝皇室与那些家族是君臣关系,倒不如说,他们都是代表一方势力的大家族,司马家只是众多世族大家推选出来的首席大族,暂时代理皇权而已。所以,司马家与他们之间,更多的是家族排行榜上第一名和第N名的关系,君臣关系倒是其次。也因此,晋武帝的皇帝权威其实是被严重降维的。

这不,看怼晋武帝的刘毅,他是正宗的刘氏后代,灭吴大将王濬,他家也是“家世二千石”,再王浑、王济父子,他们更是著名的“太原王氏”,谁的家底,也不见得比司马家薄弱多少。

正因为这种局面,学界在讨论“封建”一词时,还有一种“魏晋封建论”的提议,不少魏晋史专家如何兹全等人都认为,魏晋时期,才是中国的“封建”时期。这种“封建”,不仅指土地的分封建设,更主要的是经济上的依附关系。每一个世族大家,手里都掌握不少田地、部曲,他们就像春秋时大大小小的封君一样,完全自由地享有本势力内的土地和人民。所以,晋武帝,或者说司马家,在他们面前也不过是一个最大的土地主。而武帝的“宽惠仁厚,沈深有度量”,多少也有点给他们整个家族面子的因素。

何兹全。来源/《何兹全访谈录》

西晋“封建”论,还可以从当时的人口中得以验证。当初,王浑劝晋武帝不要赶走亲弟弟司马攸时,开口就说:“昔周氏建国,大封诸姬,以籓帝室,永世作宪。”意思是,晋朝的分封也像姬周家族封建诸侯一样,齐王司马攸与晋朝,就像周公旦和周。

再看晋朝这些敢于直接怼君王的作风,是不是能让你想起几个熟悉的故事,如晋国中军元帅当面啐了晋襄公一口,晏子多次直怼齐景公,这都是先秦“封建”人的做派。“封建”时期,所有贵族都是共享国家资源的,大家都是大大小小的土地主,君王的权威也不见得比别人高出多少。

可以说,晋武帝尽管生活在帝制时代,当时社会形态却俨然倒退了好几百年。

尝试怼人失败

不过,晋武帝还想再挣扎一下,既然国内的人得罪不起,那在“亡国奴”身上过过嘴瘾总可以吧。西晋攻下孙吴后,孙吴的末代君主孙皓被抓到洛阳,躺赢的晋武帝很高兴,略带示威地对孙皓说:“你可终于来了,我给你设这个座位(臣子的座位)很久啦!”

虽然到了别人的地盘,孙皓的傲娇不减,想都没想就回怼:“是吗?我在江东也给你设这个座位好久啦!”暗指本来还打算收复晋朝,自己一统天下。搞得晋朝君臣都有点尴尬。

孙皓简介。来源/纪录片《中国通史》截图

第一回合交锋没占到便宜,晋武帝没气馁,继续准备羞辱孙皓。一次,开庆功宴时,武帝故意问孙皓:“闻南人好作《尔汝歌》,汝颇能不?”希望这位亡国之君亲自给自己作词作曲,充当艺人一回。孙皓正喝酒呢,也并不觉得突兀和冒犯,举起酒杯就唱了一首:“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寿万春。”然后怎么样?“帝悔之”。

晋武帝为什么后悔羞辱孙皓了呢?歌词的内容其实没啥毛病,问题出在题目《尔汝歌》上。“尔”和“汝”都是很亲昵的人之间的称呼,丝毫没有庄重感,两个从小一起玩到大的朋友,私下里就可以这么称呼彼此,而正常的社交,都是要尊称别人的,如“尊驾”“陛下”,孙皓举起酒杯就把晋武帝称“汝”了,意思是,没把他当高高在上的皇帝。

晋武帝可谓专业挖坑埋自己,每一次想出击,最终小丑都是他自己。

当然,吴主孙皓之所以敢这么不给晋武帝面子,也是因为,江东虽被并入西晋,但南方同样也是这样世族大家分割全国的局面,如义兴周氏(除三害的周处家族)、吴兴沈氏等,都是其中大族(后来晋人衣冠南渡,晋元帝的首要任务,就是获得南方人支持,可见他们的势力),而南人的这些士族,内心可都支持孙皓。双方如果能维持彼此体面最好,如果不能,谁也不能保证会摩擦出怎么样的突变。

后来,眼见在政治上是得不到什么施展,晋武帝干脆放弃挣扎,一心一意驾着羊车去找美女睡觉了,最终,也死在了纵欲的路上。历史上就多了一位仁厚、失意又咸鱼的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