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仁畲乡,郁郁竹林,几把铁铲,一面党徽,几片脚印......近四年来,浙江丽水学院青山竹海团队始终秉持初心,在竹林间穿梭奔波,与浩瀚竹海融为一体,用脚步兑现无声誓言。为唱好乡村振兴歌,奏响绿色致富曲。近日,丽水学院青山竹海”团队前往遂昌县坑口村开展相关调研活动,进一步探究竹林高质量经营模式,推动毛竹分解点、坑口现代农业园区等谋划图纸变为发展实景,让三仁畲乡“胸有成竹”地开启“势如破竹”地发展新征程。

咬定青山不放松

三仁畲族乡坑口地处白马山脚,风景优美,文化低蕴深厚。旖旎的自然环境背后是占全乡土地面积95.2%的生态保护区,仅剩4.8%的开发区域同样面临环保高压下的发展困境。如何在限有的土地面积下助力村集体和村民实现“双增收”,引来“金凤凰”实现价值转换最大化成为团队面临的首要问题。因此,小队成员们跟随邓金发叔叔步入竹林,切实考察当地竹笋生长情况,亲聆竹子过去的故事。

“叔叔,你快过来看一下,终于挖到笋了,可是这些笋怎么这么小”。在挖笋期间,小队成员发现当地的笋个头较小且产量较少。在种植土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是否能种植出更高质量的毛竹?带着这个想法团队在坑口村多个竹林生产点开展调查,行走了120多公里,反复观测2万多根竹子杆型,分析近百个典型样地土壤养分状况,最终将目标锁定在施加有机肥上。经过多次试验和反复比对后,最终选出在同等栽培条件下,最佳营养配比的有机肥,将其放到工厂中批量生产,试用在毛竹上。一段时间后,小队成员们再次前往遂昌竹林试点基地走访,邓叔叔笑着说“施加了你们的肥料后,现在竹林不仅产量更高啦,而且笋的个头也大啦!”。

千磨万击还坚劲

团队秉持“真实数据为根”为原则,通过走访村民、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当地竹林的管理方式和产业结构问题,探讨现阶段种植竹材的困境及村民对竹林未来的发展期盼。

“老邓家的竹子种的真好,我们家那片竹子就不行了呀。”当地村民向小队成员们诉苦。在走访村民时,团队成员发现当地村民对毛竹培育方法知之甚少,因此,小队在调研的同时进行育竹宣教,分发宣传册并为村民们讲解技术指导手册上的内容。团队累计培训150多场、发放技术手册700余册。同一时间,团队部分成员前往箬竹高产地——遂昌白马山进行实践考察,通过对不同海拔箬竹长势的观察,记录箬竹高度、地径、分蘖等数据,实验比较竹炭有机肥对箬竹移栽的作用,谱写竹子当下的“故事”。

立根原在致富中

“自从学习了你们的笋用林培育技术后,现在的竹笋产量是越来越高了,但是产的多了卖出去又成了问题,真是头疼。”邓叔叔的这句话点醒了团队。“产销一体化”方能真正实现竹林价值转化。团队通过调查当地生产经营状况,对竹笋难销问题进行深度剖析,构筑“线上+线下”多渠道销售网络,让笋产得优,卖得好。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用科技支撑的“高质量”笋用林团队的毛竹培育技术愈加成熟,团队带着成果获得浙江省“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金奖、“农信杯”乡村振兴创意大赛银奖、互联网+铜奖等6项省级荣誉和1项市级荣誉的同时,还为当地村民蹚出了一条家门口的增收致富路。如今,村民们靠着种植毛竹,坐享“竹子”变“票子”的福利,坑口村21户贫困户均实现“八有”,2021年全村人均年收入达27003元,村集体经济收入提高到40多万元。500多位村民过上了小康生活,谱写竹林致富未来的故事。

回望来时路,坑口村一步一脚印在“青山竹海”助农团队帮扶下走上竹林致富的康庄大道;启航新征程,“青山竹海”助农团队将秉持初心,以“乡村振兴”为契机,下“竹”功夫,做“竹”文章,富“竹”百姓。我们将做好“店小二”,让遂昌乃至全国化竹为金,做新时代竹产业的挺进师!(作者:徐丽 戴海文 林欣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