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顿悟,都是渐修的结果,从量变到质变。没有前面踏踏实实的闻思用功,没有一次次对境时烦恼与正念的交锋,没有屡败屡战的“血泪”经历,哪来最终的突破和成长?理上,可以“醍醐灌顶”;事上,必须点滴磨砺。

问:要站在怎样的高度才能让内心睿智?我就是因为内心没有希望,才感到非常的茫然,如尘埃般飘忽不定。我不知道该怎样活,觉得很努力,可什么事情都没做好。我怀疑自己,怀疑生活。

佛法认为,我们现在做的一切事,都不是仅仅为了当下的结果,还要看得更远。孔夫子一生都在碰壁,流亡时状如“丧家之犬”;民国高僧太虚大师推行佛教的改革,也一直在失败。但是,这些智者留下来的精神财富,却到现在还滋养着无数人。他们本身即使处于失败之中时,也从未丧失过志向与风骨。这份坚韧,就来源于超越眼前成败的眼光,来源于对自己目标的不懈努力。我们虽然是凡夫,但是可以效学圣贤,学习他们的乐观和坚强,也学习他们对目标的抉择和发心。

问:我做什么母亲都看不顺眼,对我埋怨抱怨,从不提我对她的好,一点小事可以放大很多倍来骂我,弟子很苦恼,有时会忍住,有时忍不住跟她顶嘴吵架,经常自己委屈哭。但是有时候真的受不了了,不知道我怎么就那么不招她待见。我该怎么做?

不要把母亲的抱怨和责骂当成自己真的是这样。也就是说,他人的情绪烦恼之箭,我们不必去接纳,更不要留在心里跟自己过不去。

问:如果做大家认为的坏事,但自以为不是坏事,还是做了好事,这样的因,在他的阿赖耶识里面留下的是恶的种子还是善的种子?

善与恶,不是自己认为的,也不是大家认为的,而是根据业果来判断的。佛以无碍智慧观照业果,为众生揭示并总结了善恶之业。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嗔、痴是为十恶业,反之就是十善业

问:弟子有很大的苦恼,不知道是应该按世间法走,还是该修出世间法。弟子有些小聪明,感觉自己很多都能看明白,可一到遇境时就会觉得苦。弟子坚持修心,可嗔心又常生起,过后又好,需要时常控制着。感觉没有力量能一下让自己醍醐灌顶,做到清净。不知要怎样选择?

所有顿悟,都是渐修的结果,从量变到质变。没有前面踏踏实实的闻思用功,没有一次次对境时烦恼与正念的交锋,没有屡败屡战的“血泪”经历,哪来最终的突破和成长?理上,可以“醍醐灌顶”;事上,必须点滴磨砺。

问:怎么才能找到自己的志向和努力方向呢?感觉很迷茫,对什么都提不起劲。

迷茫是因为欠缺思考,现在需要的就是静下来观察、思考、寻找,不能急。读一些书,亲近生命有方向的师友,会有帮助。

问:我帮助人的时候,为什么旁人都要问一句“这是你亲戚吗?”难道非要是亲戚才肯去帮助吗?

自己有自己的发心,别人有别人的想法,也很正常。

问:正月十五发现自己丢了价值两万左右的首饰,通过丢的种种迹象,觉得是自己的表妹拿的可能性最大。但是没有亲眼看到,现在特别耿耿于怀,而且也不愿意理她,心情也不好,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情?

可以宣布“自己要报警”,再等等看。发心是为了阻止他人造偷盗的业,帮助TA学会诚实,而不是为了惩罚和发泄自己的愤怒。过程中要注意给对方留有尊严和余地。

问:是否可以请法师把佛法对心的相关概念介绍一下?

佛法讲的心,是一种精神作用,按照其功能有不同的定义,八种主要功能称为“八识心王”,其余从属功能称为“心所”。八识心王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其中,前六识普通人都能够感觉到,但第七识和第八识只有修行到达一定境界的人才能察觉到。第八识又叫藏识,犹如一个大仓库,无始以来,前七识所造惑业都储存在其中,也就是习气种子,当因缘成熟时,就随业受报。

详细的,可以学习唯识学相关论述。

问:弟子丈夫出轨,弟子该不该揭开他背叛婚姻,还是继续容忍由他去呢?揭开,他也会找各种理由撇清;不揭开,弟子心里会乱想。

揭开了如何,不揭开又如何?能不能改变外境是一回事,怎么平复自己内心的烦恼是另一回事。心里不放下,怎么处置都会两败俱伤。内心要跳出情绪,站在惑业苦的层面来看,做出为自己人生负责的选择。具体怎么做,自己决定。

添加好友,防止失联

药补不如食补,预防胜于治疗。中医强调“治未病”,通过饮食与调理,预防疾病,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养生与治病的最高境界。

中药材讲究“道地”与“炮制”,不同产地和不同制作方法,直接影响效果。

健康无价,靠谱最重要。推荐几款养生佳品,真材实料、高性价比,拒绝暴利不忽悠。古法制作、原产地供货,让您买的放心、吃出健康!

温馨提示:建议根据自己体质情况,选用合适产品,以获得最佳养生效果,如有不明,可扫描上方二维码咨询。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