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认为唯一能挑战特斯拉的苹果造车,最近传出团队解散,计划搁浅。

苹果也有瓶颈?

如果是从汽车的层面来思考,的确,苹果至今并没有一辆成形的模型车,甚至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也不一定会有。但若以手机层面开着眼,苹果的造车蓝图,至少已经完成一半。

前不久,在吉利高调宣布魅族之际,创始人李书福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智能手机的提升决定车机的提升,车机的提升决定智能座舱的提升。

三电系统、无人驾驶、智能座舱,被誉为是智能汽车时代的三大基石,重要程度丝毫不亚于燃油车时代底盘、发动机、变速箱等三大件。

苹果造车的计划搁浅,据说是被卡在无人驾驶的技术路线上;而要是观察另一个重点——智能座舱,苹果几乎已经完成了所有布局,只差装车。

一 当手机“接管”汽车

什么叫“智能座舱”?通俗讲,就是用一系列的智能化手段和技术集成,让用户在此享受包括无人驾驶在内的所有功能及娱乐体验。

这就至少得满足几个特点:语音控制好、各类应用多、芯片算力强、屏幕反馈好、信号指令强……

等等,这不就是现在的智能手机吗?

有人说,所谓的智能汽车,就是为智能手机装上四个轮子。这个比喻并不准确,应该是:所谓的智能座舱,就是能让智能手机直接装到汽车的仪表盘上和中控台上。

对机械有所情怀的用户时常吐槽:什么叫智能汽车?不就是给中控装上一个PAD吗?不就是比谁屏幕多吗?LOW!

没错,“装PAD”的确是智能座舱最为有效的实现路径,但这样的方法存在一个天然BUG,那就是满足目前的需求尚可,但随着汽车智能化的程度越来越高,所需要处理的数据量将成几何倍数暴增,而当时的芯片算力,势必无法满足彼时的处理需要。那么,无论当时鼓吹如何智能的汽车,到了彼时都无异于一块放大版的砖头。

而从整个行业的发展效率上,从“当时”到“彼时”可能不过三五年,甚至只需两三年。

如今很多“当时”勇于尝鲜的用户,仅仅时隔一年就忍不住抱怨“汽车越来越卡”,变身“卡”车,已经不敢随随便便使用和升级所谓的智能车机。

这就使得汽车的“体验寿命”大幅缩短。在燃油车时代,尽管车型接连迭代,但你的六速变速箱还能再战十年,但如今的“智能屏”并不给你死磕的机会,只会留下死机的风险。

而汽车作为一种整体产物,与时俱进的更换整个车机和智能座舱即便在“售后”可行,在成本上也会令很多人望而却步。

于是,有人萌生了一个思路:现在的电动汽车都能拆卸电池,直接把智能座舱从一开始就做成可拆卸的不就好了?

等等,这不就还是现在的智能手机吗?

二 让手机“智能座舱化”

自从苹果自研芯片以来,很多观点都大惑不解:疯了吗?就算iphone、ipad都统统达到生产力级别的水平,又有多大意义呢?绝大多数的用户都不需要啊。

是。但倘若苹果真正的意图是想让用户通过iphone和ipad直接以智能座舱的设备角色,来接管汽车呢?

这时苹果芯片算力的重大意义就不言而喻了。

你不是说智能汽车的中控就是装pad吗?那直接装个算力逆天的ipad岂不是更好?

这么做至少解决了两个至关重要的痛点。

一是智能座舱的后续升级问题。软件上的升级流量贵、硬件上的升级成本贵;前者是由于通信商给与用户和车企的流量计费方式是截然不同的,而目前智能座舱的软件升级只能遵从“车企-通信商”公对公的商业原则,当下小体量的升级尚可,当未来数据体量的成倍增加,总体的流量成本对车企而言将可能直逼电池成本,这完全难以承受。

而硬件上的升级更为麻烦,不仅要有线下类似4S店的配套服务,还要采购时下主流的芯片、显卡、屏幕等硬件,人力、物力多重累计的高额成本,就算是车企乐意,用户也未必钟意。

但如果用可随时拆卸和连接的手机或平板电脑来充当汽车的智能座舱,那么这两大问题都能迎刃而解。首先流量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为用户可以完全将移动设备带到wifi环境下升级;其次是硬件更迭,目前用户对手机和平板的换新率平均为两年,这也符合科技行业的进步规律,当用户只要用换一个手机或平板的成本,始终就能享受最佳的智能座舱体验,那不就是让汽车始终保持在最佳的智能状态吗?

二是智能汽车的应用生态问题。业内人很多人畅想,智能汽车最佳的盈利模式不是卖车,而是像安卓和IOS一样提供各类应用服务,理想很丰满,现实不可能。

因为应用生态的成形,必须具有一个关键前提,那就是用户体量够大。面向汽车的各类平台及内容应用是需要进行中心开发和适配,尤其各大车企又不尽相同,汽车应用面对的不是安卓或IOS的大一统局面,而是要针对不同的车企分别开发。如果你的智能汽车年销五十万辆以上,那对平台及内容商而言尚还有开发的动力,但如果一年只卖个十几万到二十万辆,那完全就是浪费时间。

所以,如今市面上我们看到的大部分智能汽车中的各种车载应用,基本都是车企从平台及内容商那里买来的,车企花钱来让对方为自己量身开发,这又是一项巨大的成本支出。

这就需要我们思考,在手机、电视之后,我们还需要继续在为一个新的智能设备来开发一套新的生态吗?

显然,最佳的解决方案就是直接移植现成的智能手机生态。

这就又回到了关于智能座舱的终点,也是原点——直接用手机或平板电脑不就好了吗?这也就是为何苹果近些年从系统源头,彻底实现了iphone和ipad的一致化。

事实上,除了苹果外,很多车企和手机商也是这么思考的。这也就是为何在近一年中,我们不仅看到手机商纷纷下场造车,车企也纷纷选择去造智能手机。

这也解释了另一个困惑——类似吉利、蔚来、特斯拉这样的车企去造手机,哪来的信心保证销量?

其实,它们并不会像小米、华为那样的传统销售模式来寻求市场规模的最大化,相反,它们只需要满足自己的车主即可——买车时会得到一部原生的品牌智能手机,在车里作为智能座舱的核心组成,离开时可拿走作为移动的智能设备。

张小龙曾经说,最好的产品就应该像汽车一样,用完即走。因为汽车百分之九十的时间都是空闲的,但人们却离不开它。

当手机智能座舱化,或智能座舱手机化,那么汽车在“用完即走”之后,便依然通过那部可拆卸可连接的移动设备与用户如影随形。

当然,这仍不是问题的尽头。

还会有人疑惑:ipad作为“中控屏”还能理解,但手机太小了吧?

这也就是为何在折叠屏手机如火如荼的今天,苹果始终按兵不动。因为对于折叠屏的构想,苹果一开始就没有只局限在娱乐和办公领域,而是想要让其直接与智能汽车衔接。

当“展开”的手机能直接充当汽车驾驶舱的屏幕,这时的折叠屏是不是就显得不那么鸡肋了?

不久前,相关政策提出可以允许汽车在相应条件不设方向盘,未来,越来越非必要的硬件都将一一清零,取而代之的便是一个集成化的移动设备。

这将是手机与汽车的双向奔赴。

苹果造车,并不是从重新造车开始,而是从重新制造手机开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