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纵观当前城市发展竞争,其底牌主要是产业和人才,产业强则人才聚,人才聚则产业兴,产才融合发展是城市能级提升的重要引擎。围绕市委人才工作会议提出的打造“产才融合高地”目标,要在摸清底数基础上,深刻把握产业人才发展客观规律,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思维,积极推进以产聚才、以才促产、产才融合,做大做强产业、人才两个基本盘,扎实推动产业发展与人才集聚螺旋式上升,为聚焦打造“绿色高地、枢纽新城”,全面建设长三角北部现代化中心城市点燃人才引擎。

聚焦产业之需,提升产才对接精准度。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如何提高人才供给精准度,有效保障产业需求?紧盯产业链布局人才链、创新链,创新引才机制,拓宽引才路径,是精准突围的不二法门。要围绕聚焦实施“333”产业人才集聚行动,精细编制人才需求目录,绘制人才分布地图,设立专项资金,紧扣主导产业重点引进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探索“揭榜挂帅”机制,吸引海内外人才揭榜攻关,并根据成效予以相应资助。积极发挥园区聚才主力军作用,聚焦主导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人才资源,以产业集群带动人才集聚。激发企业用才主体活力,鼓励重点企业“走出去”,建立一批“人才飞地”,提高精准引才、灵活用才实效度。树立“高薪用高才”导向,引导企业家重视人才、高薪聚才,以源源不断的人才之力推进产业建链强链补链之效。

聚焦产业之基,提升校地发展融合度。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如何基于产业发展现状,通过引才育才实现产业高质量提升,做大做强人才基本盘?用好高校院所是关键。推进打造产才融合高地,要立足本地实际特别是产业发展基础,紧紧依托高校院所科教人才资源优势,加大各领域人才引进培育力度。完善校企人才引进“双落户”模式,主动“走出去”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战略合作,吸引更多“躺在”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到淮安转移转化。创新科技镇长团工作方法,通过专业行动小组、“十个一”竞赛、产才融合成果展示会等方式充分发挥其“双面胶”作用,推动高端人才资源与产业发展有效对接。强化本地院校作用发挥,引导10余所驻淮高校、职技院校参与建设契合淮安发展的优势特色专业,通过开设“冠名班”“订单班”等方式,精准培养更多产业实用人才,切实把驻淮高校科教人才资源富矿用好用足。

聚焦产业之源,提升“双招双引”实效度。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市委、市政府将招才引智作为制度性安排,纳入全市中心工作同步谋划、同步推进、同步考核,创新推进“双招双引”真招真引。要紧扣“333”主导产业,高标准举办“中国·淮安创新创业大赛”等系列活动,做好全流程帮办服务,重点开展创投金融资本对接,扎实推进产业人才项目落地生根。延伸引才触角,充分发挥驻外招商小组和北京、上海、深圳、南京等地人才工作站作用,推动就近就地对接联络科技型企业项目和人才资源。组建专业化“双招双引”队伍,在科教人才资源富集城市举办综合性城市推介活动,推动单纯引才、单纯招商向人才、资金、技术、项目“一揽子”引进的模式转变,真正以人才链的“强”激发创新链的“活”、托举产业链的“优”,持续涵养汇聚产才融合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