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体育局、广东省教育厅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称《意见》),以“健康第一”为根本理念,以问题为导向,以“一体化设计、一体化推进”为基本原则,从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加强学校青少年体育训练等7个方面提出了体教融合的具体任务和要求。

在“双减”背景之下,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体教融合是个热词。根据《汕头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汕头将致力于促进体教融合和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形成“班班有项目、校校有特色、县县有品牌”体育新格局。

当前,以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为总抓手,汕头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着力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展现新面貌。汕头全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总体呈上升趋势,2020年98.54%学生达国家标准合格以上。

汕头发展校园足球,让体教融合更有抓手。 受访者供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汕头发展校园足球,让体教融合更有抓手。 受访者供图

开展体育“素质评价”

▶▶鼓励每天上一节体育课

实现“以体育人”,汕头关注的是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实现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的协调发展。

《意见》提出,要开展大中小学校学生体育“素质评价”。从2022年秋季入学新生开始,采用“素质评价+统一考试”模式,并逐步提高体育中考分值。高中实施体育学业水平考试,采用“素质评价+终结性专试”测评模式,原则上,成绩不合格者不能毕业。

根据汕头市教育局制订的《2022年汕头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体育科考试实施方案》,2022年中考体育科成绩以满分60分计入中考总成绩,体育科成绩由《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6分,占10%)和中考体育考试成绩(54分,占90%)组成。

在具体考试项目上,汕头2022年中考体育由1项必考项目和1项考生自选项目构成。必考项目为男生1000米跑、女生800米跑;自选项目包括立定跳远、投掷实心球,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在指定的两个自选项目中选择其中一项。

从近年来的一系列政策当中,可以看出体育的重要性正在逐渐凸显。《意见》还提出,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中小学每天上午安排不少于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鼓励中小学每天开设一节体育课,当天没有体育课的,下午安排不少于40分钟的课外体育锻炼,并适量布置体育课外作业。

体教融合的改革关键,是要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体质。走访汕头市中心城区的中小学校,可以发现,不少学校都开展了跑操运动,对增强学生体质效果明显。

以东厦中学为例。从2011年开始,每周一至周六,除学校考试或下雨等特殊情况,东厦中学在每天上午第二节下课后,组织学生进行大课间跑操。据介绍,东厦中学每年都有一些考体育术科的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成绩优良,学生们对“体育精神”的认识也不断增强。

如今,汕头各中小学校因地制宜地组织学生开展体育锻炼,按照开设体育课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至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组织学生在做好广播体操后开展集体体育活动,确保了学生的运动量。

与此同时,各类特色品牌体育活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在汕头市第二中学,特色品牌“学生素养课程”汇聚潮汕多位名家和“非遗”传承人,开设女子防身拳、羽毛球、礼仪、舞蹈、合唱等众多课程项目,让学生在感兴趣的项目中增强体魄。

发展校园足球

▶▶让体教融合更有抓手

《意见》提出,要创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各级教育、体育部门统筹规划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的项目布局,重点发展足球、篮球、排球、田径、游泳以及国家和省优势项目、民族传统特色项目等,按照每个项目6:3:1的比例对小学、初中、高中体育传统特色学校项目的创建数量进行布局,组成对口升学单位,开展相同项目体育训练。

日前,在焕然一新的汕头人民体育场的足球场上,中国女足队员肖裕仪与来自汕头多所中学的50多名女足小运动员切磋球艺,随后还传授大家不少关于卸球、带球的踢球“小窍门”。

在谢易初足球队副队长黄淑香的眼中,肖裕仪是从汕头走出去的优秀运动员,她在球场上顽强拼搏、永不言弃的精神值得学习。“汕头的女足发展一直都很受重视,走出了一个‘肖裕仪’后,以后一定会继续走出更多!”黄淑香说道。

事实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了克服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障碍,国家教育、体育部门便提出“体教结合”这一概念,希望解决他们在学习和训练之间的矛盾,但结合什么、怎么结合,多年来始终处于摸索阶段。

发展校园足球,恰好敲开了“体教结合”的大门。经过多年的发展,从“单一结合”到“深入融合”,校园足球正在成为汕头推动体教融合和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引子。

汕头市从2016年开始举办“市长杯”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进一步推动汕头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促进汕头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和省级推广学校的发展,建立起汕头校园足球联赛制度。

其中,汕头市不少乡村学校,正是通过踢球踢出了一个“新世界”——真正走出家门、走出学校、走出村子,甚至超越硬件设施和教学资源更好的城区学校,夺得汕头市“市长杯”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冠军,成为省市体育竞赛的预备军。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月,汕头市龙湖区入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区,13所中小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8所幼儿园被确定为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

作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区,龙湖区建立了“以普及为导向,以教学为核心,以赛事为推手,以考评为保障”的校园足球工作推进机制,奠定了覆盖城乡中小学校的校园足球发展格局。

做大分母抓普及是发展校园足球的基础。目前,校园足球活动覆盖龙湖全区所有中小学校,区内76所公办中小学校中有66所学校成立了校级足球队,占比达86%,并连续多年举办“龙湖区中小学生足球联赛”,在粤东校园足球工作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除注重以赛促训之外,龙湖持续加强校园足球特色文化建设,推动校园足球工作全面深入开展。同时,龙湖通过创新培训机制、举办校园足球沙龙、举办足球文化交流展、加强校园足球常态化宣传等方式,营造校园足球浓烈氛围,争取更多社会资源支持校园足球发展。

从“校园足球”到“一校多品”,校园足球带动了汕头学校体育运动的开展,增强学生的体质,使体育运动当中的“教会、勤练、常赛”成为常态化的体育运动方式。此外,在许多汕头校园足球教师眼中,足球运动的普及与提升,不仅可以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还可以降低肥胖率、近视率和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的比例。

【记者】 蔡沚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