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鹏举与杨晓华(右)

笔墨乃心灵的迹化
——品读杨晓华老师的书画艺术

与杨晓华老师认识,已十年有余。2012年的春天,我去济南药王楼书画市场拜访一位书画名家,有幸遇到杨晓华老师。杨老师之大名,我早有耳闻,他的诗书画印,样样精通,那次遇见真是缘分。坐在他的画室,侃侃畅谈,竟如此的轻松自然。

杨晓华老师才华横溢,精神饱满,文人气质,书画的修养,抒情的表达,语言的思辩,为人和善的性格,对书画艺术方面无所不谈,畅之快哉!

我一直相信,一个人对不同学科领域的理解与感受越加深入,精到,他在其所涉及的各个领域中,所呈现或爆发出来的能力就越深,越敏锐。只有厚积薄发,将不同的学问打通,联纵之后,才能修得那份了悟与自在,杨晓华老师便是这样的“通者”。他的书画作品中有学者气,书卷气。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传统与现代两种文化思想的交融与互动。他的书画艺术,兼具了古之文人画的清雅,与20世纪以来及近代的书画风格,作品并积极创新。

杨老师说,他在20岁前就虚心学习书画了,曾拜师于山东著名书法家于太昌老师,以金文,石鼓文,大篆为目标,形成自己完美独有的风格。高古求真,书法古意而妙趣,每幅作品慢中求稳,恰到好处,浓淡交错的墨韵与浑厚中见风骨,形成自己的个人书风。

杨老师长我20多岁,我常常以学生的身份与他交流学习。杨老师也常常教导我各个方面的促进,伴我十多年来的成长。在平凡学书的日子里,不忘老师的一言一行,深深的记在心中。记得有一次,杨老师看我写字太快,作品皆不成形,他耐心地告诉我,笔墨乃心灵的迹化。写字前,要对笔墨的速度的表现,把握字体的快慢,收放之间的自然,才算是写好字的原理。然后其章法布局,用墨之讲究,融会贯通,真正把握领会到用笔用墨。然后再加上勤奋学习,以古为鉴, 临摹各类笔帖如韭花帖,快雪时晴帖,蜀素帖及二王书风等要虚心学习,细心品味。

杨晓华老师对诗歌,文章方面也凸显出别样的文采底蕴,早年曾在多家媒体与报刊中所发表刊登。其中,《叹世词》最为著名,词曰:无事高山回忆,不由两泪悬,人生一梦间,百岁光阴驹过隙,转眼间黑发白头年,古人秉烛夜游,岂非偶然,前贤明鉴早看破,不愿为官,羲之尚有兰亭序,李白春宴桃李园,禹锡陋室铭,渊明松菊至今传,洗耳尚逢高士笑,折腰不为小儿怜……几百字的词段,信手读来,意境竟是多么的感慨万千,清凉快感!杨老师的诗词我收集了不少,为之收藏拜读成了习惯。

苏东坡先生曾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这句话清楚准确地道出了诗书画之间的关系,杨晓华老师做到了。

壬寅初春3月9日,阳光明媚的一天,我与济南多位名士,书画名家乘车参加长清九峰山,参加杨晓华老师书画师生展,那天可谓群贤毕至,天朗气清,春意浓浓,其中有山东教育发展中心主任邵天宇,省博物馆高文,济柴销售处田茂兴,济南造纸西厂办公室主任范光明,中国美术学院陆晰,邓奇夫人,篆刻家何振峰,著名书法家于太昌夫人李红梅,受邀嘉宾丁玉霞,侯庆保老师等,给予了高度赞誉和支持。

杨晓华,中华诗词会员,中国书画研究院艺委会委员,中国艺术工作者协会终身名誉会长,2006年载入中国现代书画篆刻界名人录。多年来,杨晓华老师曾多次在山东省美术馆,山东省文化馆,山东省图书馆举办过个人书画展,得到了书画界,文化界,社会人士的支持和认可。曾出版过多部书画集、诗集,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