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8:30—9:30,响应“地球一小时”号召,家里熄灯一小时。
近日,多名气象学家观测到南北两极地区均出现极端高温天气,部分地区气温超出往年同期平均水平三四十摄氏度。随着温度的上升,预计有些地区的水灾、旱灾、火灾及热浪冲击的发生率也会上升。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并进一步发展,有些国家的整个国土最终将变得不适于人类居住。
所以,地球在行动。
这也是“地球一小时”的意义所在。
今年是第十五个“地球一小时”。
“地球一小时”是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提出的一项倡议:在每年3月最后一个周六晚上8:30-9:30,呼吁个人、社区及商界用户关上不必要的灯及耗电产品一小时,以激发人们对保护地球的责任感及对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思考。自2009年,鸟巢、水立方以熄灯的方式迎接了“地球一小时”来到中国之后,越来越多的城市、企业、社区与个人加入到了这一项倡议之中——广州便是其中的一个。
每年这一小时,人流如织的大型商场纷纷关闭外墙主体灯光和户外广告灯和氛围灯;每年这一小时,从海滨到江畔,多家五星级酒店关闭酒店内外非必要的灯光;每年这一小时,还有多个社区,以不插电音乐会、诗歌朗诵会等方式,致敬地球;每年这一小时,广州地标广州塔会褪去一身华彩,以素净容颜提醒着这座城市的人们,珍视环境,珍爱我们生活的这个蓝色星球。
我们还在吃晚饭。8:30到了,把所有的电灯关掉,点上一盏酥油灯。
神奇的一幕发生了:虽然所有的菜品黯然失色。但是未到一岁的儿子开始对着酥油灯笑,笑得那么开心,把我们都逗乐了……
也许他们这一辈,出生就伴随着明亮的灯光,甚至每天晚上卧室里我们也是留着一盏灯,怕他们夜里活动我们看不到……
黑暗也是一种新奇。孩子对于新奇的喜欢,油然而生。
城市与时代的巨变,使得孩子们越来越远离大自然,然而在这一个小时,我们与黑暗相伴,与山里的蛙鸣与虫叫相伴。
从日常的朋友圈看来,很多大人已经有意识带孩子去参加一些乡村割稻子等农事活动。
世界变化快,我们小时候也五谷不分。至于收割稻子,虽然没有体验,但也不至于交钱去“体验”。
屋外的街灯淡淡点亮了夜的基调。想起一位师弟对灯光节的反思:照明过度导致光污染……对他的观点我虽然不完全赞同,但也觉得不无道理。
现代有好,也伴随着不好,莫言就说:房子是盖了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如果房子盖了不住,那房子就不是房子。我们要让人们记起来,在人类没有发明空调之前,热死的人并不比现在多。在人类没有发明电灯前,近视眼远比现在少。在没有电视前,人们的业余时间照样很丰富。有了网络后,人们的头脑里并没有比从前储存更多的有用信息;没有网络前,傻瓜似乎比现在少。交通的便捷使人们失去了旅游的快乐,通讯的快捷使人们失去了通信的幸福,食物的过剩使人们失去了吃的滋味,性的易得使人们失去恋爱的能力……
再想想一发不可收拾的新冠疫情,全球70亿人已经有4亿多人感染,而且还盼不到终点,疫苗(科技)的发明也难以抵挡病毒肆虐的脚步。
病毒带来的恐惧,在古代,也不多见。
不由得反思:世界是发展了,而我们,是真的好了吗。我们追求的发展,真的给我们带来幸福了吗?
熄灯让我们找到了谈话的时间,平时的灯火明亮我们忙着各自的事,而当熄灯之后,我们仿佛找到了读书时宿舍的卧谈会那样美好又纯粹的时刻:我跟妈妈和太太回忆起小时候点着煤油灯的时光,仿佛在无边的黑暗中,我们才看到了彼此。也只有黑暗,让我们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是有力量的。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我们聊了很多话题,我们也发现,我们的生活充满仪式感,这“一小时”也是仪式感。而仪式感的一大好处,就是让我们记住了生命中那些美好的时刻。我们生活的很多美好,都是需要我们去经营的……
感谢黑暗中的一小时,让我们拥抱彼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