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纪二 〔起强圉作噩,尽著雍阉茂,凡二年。〕

汉太祖高皇帝·上之下
【原文1】
汉太祖高皇帝 三年(丁酉 公元前204年)
冬,十月,韩信、张耳以兵数万东击赵。赵王及成安君陈馀闻之,聚兵井陉口,号二十万。

【译文】

汉高帝三年(丁酉 公元前204年)
冬季,十月,韩信和张耳率领数万名士兵向东攻打赵。赵王赵歇和成安君陈馀闻讯,即在井陉口集结部队,号称二十万大军。

【解析】
韩信、张耳一起攻打赵国,看看刘邦的安排,此时张耳已经和自己的“刎颈之交”陈馀成了死对头,张耳曾经长时间经营赵地、代地,有很大的威望,关系人脉也是错综复杂。

【原文2】

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韩信、张耳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路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麾下;否则必为二子所擒矣。”成安君尝自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韩信兵少而疲,如此避而不击,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矣。”
【译文】
广武君李左车劝说成安君说:“韩信、张耳乘胜势离开本国远征我们,锋芒锐不可当。我听说:‘从千里之外供给军粮,士兵当会面有饥饿的担心;临时拾柴割草来做饭,军队当会常常食不果腹。’而今井陉这条路,车辆不能并行,骑兵不能成列,行军队伍前后拉开几百里,依此形势,随军的粮草必定落在大部队的后面。望您借给我三万人,抄小路去截断对方的辎重粮草,而您则深挖壕沟、高筑营垒,坚守不出战。他们向前无仗可打,退后无路可回,野外又无什么东西可抢,如此不到十天,韩信、张耳这两个将领的头颅就可以献到您的帐前了;否则便肯定要被他们二人所俘获。”陈馀曾经自称是义兵,不屑于使用诈谋奇计,故说:“韩信兵力单薄且又疲惫不堪,对这样的军队还避而不击,各诸侯便会认为我胆怯而随便来攻打我了。”

【解析】
李左车是李牧的孙子。“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就出自李作车之口。李左车是韩信非常忌惮的一位谋士,对之后韩信平定赵、齐等地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李左车毕竟是名将世家,“兵法”运用还是很娴熟的,却被陈馀比作“诈谋奇计”!

【原文3】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广武君策,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餐,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佯应曰:“诺。”信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也。”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译文】

韩信派人暗中打探消息,得知陈馀不采纳广武君的计策,非常高兴,因此便敢率军径直前进,在距离井陉口三十里的地方停下来宿营。到半夜,韩信传令部队出发,挑选两千名轻骑兵,每人手拿一面红旗,从小道上山,观察赵军的动向;并告诫他们说:“交战时赵军看到我军退逃,必会倾巢出动来追赶我们,你们即趁机迅速冲入赵军营垒,拔掉赵军的旗帜,遍插汉军的红旗。”又命他的副将传送一些餐食给将士,说道:“待今天打败赵军后再会餐!”众将领们都不相信,只是假意应承道:“好吧。”韩信说:“赵军已经抢先占据了有利地形安营扎寨,而且他们没有看见我军大将的旗鼓,是不肯出兵攻打我们的先头部队的,这是因为他们怕我军到了险要的地方,遇阻后就会撤回去。”韩信随即派遣一万人打先锋,开出营寨,背靠河水摆开阵势。赵军望见后都哗然大笑。

【解析】
文中的广武君就是李左车,可以看出韩信非常忌惮此人。“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广武君策”看来韩信的情报做的非常的好,恐怕是张耳的功劳吧(张耳曾长时间经营赵、代两地,自然耳目众多)。
上文(《资治通鉴》“必胜”的策略往往很接地气!)讲过,韩信平定魏、代两地后,精锐部队都被刘邦调去荥阳与项羽作战去了。韩信手里的军队成分要不是战俘要不就是新兵,这些人不经过长时间整合和训练是很难形成战斗的。
我们来分析下韩信的“战前准备”:
首先,获取了极有价值的情报(陈馀不采纳抛弃李左车的计谋)和全面的了解陈馀、赵军的实际情况;
第二,充分的战前准备工作:提前分兵上山和增强汉军信心(今日破赵会食),这种事虽然大多数人不信,但是谁都想打胜仗啊,这是激励士气的一种手段;
第三,背水列阵,这种阵法在平常是“大忌”,但在此时韩信的策划下反而成了极大的优势,既能麻痹敌军,又能极大的发挥本军的战斗力。

【原文4】
平旦,信建大将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与张耳佯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旗鼓,逐信、耳。信、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见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

【译文】
天刚蒙蒙亮的时候,韩信立出了大将的旗鼓,鼓乐喧天地开出了井陉口。赵军打开营门攻击,双方激战了很久。这时,韩信和张耳便假装丢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营。河边部队大开营门放他们进去,然后又和赵军快速接战。赵军果然倾巢出动,争抢汉军抛下的旗鼓,追逐韩信和张耳。韩信、张耳进入河边的阵地后,全军即都拼死奋战,赵军无法打败他们。韩信派出的二千名骑兵突击队一起等到赵军将士全体出动去追逐争夺战利品时,立刻奔驰进入赵军营地,拔掉所有赵军旗帜,插上两千面汉军红旗。赵军已经无法抓获韩信等人,便想退回营地,但却见自己的营垒中遍是汉军的红旗,都惊慌失措,以为汉军已将赵王的将领全部擒获了,于是士兵们大乱,纷纷逃跑,赵将尽管不停地斩杀逃兵,也无法禁止溃败之势。汉军随即又前后夹击,大败赵军,在水边杀了陈馀,活捉了赵王赵歇。

【解析】
前文讲到韩信派一万先锋背水列阵,先锋一般是一支军队的绝对精锐,所以韩信取胜的重点在这一万背水列阵的精锐。在古代无论是多少军队,取胜的关键在于先锋部队,如果先锋部队被击败,就会演变成溃败,如果先锋抵住敌军或者击败敌军的前阵,那基本就会取胜。
“信建大将旗鼓,鼓行出井陉口”,韩信以“立大旗”出井陉口,摆开决战姿势。井陉口四面高平,中部低下如井,是一条隘道,双方根本不可能展开大规模的军队,只能是双方容许双方极少数军队开战,韩信利用地形极大的抵消了赵军的数量优势,所以才能与二十万赵军激战很久(类似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后,韩信、张耳丢旗弃鼓,逃回营寨,然后背水列阵的一万精锐与追过来疲惫不堪、阵脚大乱的赵军决死战,赵军能“赢”就奇了怪了。
秦汉时期的骑兵并非是“骑射砍杀”作战,而是作为快速机动部队,到达战场后下马步战!二千骑兵快速突入赵军营寨换掉大旗,赵军自相崩溃,军阵崩溃,军队就成了散兵、羔羊,而必败无疑了。

【原文5】
诸将效首虏,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译文】

将领们献上敌人的首级和俘虏,都向韩信祝贺,并趁势问韩信说:“兵法上提出:‘布军列阵要右边和背面靠山,前面和左边临水。’而这次您却反而让我们背水布阵,还说‘待打败赵军后再会餐’,我们当时都颇不信服,但是竟然取胜了,这是什么战术呀?”韩信说:“这战术也是兵法上有的,只不过你们没有留意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况且我所率领的并不是平时训练有素的将士,这即是所谓的‘驱赶着街市上的平民百姓去作战’,势必非把他们置于死地,使他们人人为各自的生存而战不可;倘若给他们留下活路,他们就会逃走了,那样一来,难道还能够用他们去冲锋陷阵吗!”将领们于是都心悦诚服地说:“对啊!您的谋略的确非我们所能比呀!”

【解析】
〖胡三省注〗孙子九地:疾战则存、不战则亡为死地。韩信在这里只是讲了兵法上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

【进一步解析】
我们从【原文1】到【原文5】综合分析来看,看似韩信是以少胜多,而实际上是韩信以绝对优势击败赵军的。
韩信是如何把绝对劣势转为绝对优势的呢?
在实际战役战场上,能够取胜的关键从来不是人数的多少,主要拼的是军队的组织能力和将领的谋略战术得当。取胜的核心关键因素依然是以“强”击“弱”,以绝对优势压倒绝对劣势!有人喜欢侃侃而谈的“以少胜多”,这是根本不存在的。
首先,获取关键“情报”,敌人“决策”的主要信息,兵法上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获取“决策”优势。

第二,战场的选择,选择“井陉口”,迫使敌军因地形限制,无法发挥数量优势,获取地理、数量优势。
第三,决战地点的选择,选择以背水列阵的一万精锐与大战后疲惫不堪、阵脚大乱的敌军作战,获取质量、数量的优势。
第四,占领敌方“关隘”,韩信的二千骑兵迅速占领敌方营寨,致使敌军军心崩溃,确定整场战役的全面优势。

【悟道言商】
在商业竞争中,成功的那一方往往就擅长将劣势转变为优势。或者,当我们处于“优势”的时候,也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因为对方既然敢与你正面竞争,那说明人家是有对付你的“谋略”的,这个时候必须要好好的审视自身了,如果实在是搞不清楚对方的“谋略”或优势,那最好的办法就是选择妥协或撤退,首先保护好自己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