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文1】
五月,汉王至荥阳,诸败军皆会,萧何亦发关中老弱未傅者悉诣荥阳,汉军复大振。楚起于彭城,常乘胜逐北,与汉战荥阳南京、索间。

【译文】
五月,汉王抵达荥阳,诸路兵败溃散的队伍都会合到那里,萧何也征发关中之前不列入服役名册的老老少少,把他们全部送往荥阳,汉军于是士气大振。楚军以彭城为据点,反复乘胜追逃逐北,与汉军在荥阳南面的京邑、索亭之间交战。

【解析】
“诸败军皆会,”大家可能会有疑问:为何刘邦打败依然不断有“败军”来与刘邦会会合呢?原因有二:
1、刘邦原来56万大军被项羽击败,死伤20多万,正常情况下,在直接作战中不可能死伤这么多,除非项羽不停的乘胜追杀“溃将溃兵”。这些“溃将溃兵”无路可逃,只能继续追随刘邦。
2、天下皆知刘邦仁厚,不计前嫌,也只有刘邦有这个实力继续对抗项羽。

【原文3】

楚骑来众,汉王择军中可为骑将者,皆推故奉骑士重泉人李必、骆甲。汉王欲拜之,必、甲曰:“臣故秦民,恐军不信臣;愿得大王左右善骑者傅之。”乃拜灌婴为中大夫令,李必、骆甲为左右校尉,将骑兵击楚骑于荥阳东,大破之,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汉王军荥阳,筑甬道属之河,以取敖仓粟。

【译文】

楚军来了许多骑兵,汉王于是就在军中挑选可以担当骑兵将领的人,大家都推举过去秦军的骑士重泉人李必、骆甲出任,汉王便打算任用他俩。李必、骆甲说:“我们原是秦朝的人,恐怕军中将士不信服我们,因此甘愿辅佐大王您身边善于骑射的将领。”汉王便任命灌婴为中大夫,任用李必、骆甲为左右校尉,率骑兵在荥阳东面迎击楚军骑兵,大败楚军,楚军因此无法越过荥阳西进。汉王驻军荥阳,修筑甬道通向黄河,以靠它运取敖仓的粮食。

【解析】
楚军最为精锐的是骑兵,在当时对抗骑兵最佳方式仍然是骑兵,在现代兵器出现之前,骑兵犹如“坦克”般的存在,所以刘邦最重要的是选任骑兵将领。
汉王军队的“基本盘”是秦人,而天下精锐将士自然也大多出于“秦人”,李必、骆甲自然会被“秦人”所推举,能与楚国骑兵直接对抗的也只有“秦人骑兵”了。但是,刘邦军中除了“秦兵”以外,还有一大部分是原六国的将士,这些人是与“秦人”有仇的,两类人是缺乏“信任”的。所以,刘邦选择灌婴为骑兵主将是最合适的,主要作用就是“协调”各军的关系。“李必、骆甲为左右校尉,将骑兵击楚骑于荥阳东,大破之”,击败楚军的还是“秦兵”。
除了骑兵之外,最重要的就是确保“粮草补给”了,只要有“粮草”就不怕缺少兵源。

【进一步解析】
实际上,刘邦指挥军队作战也是不差的,并非韩信所言:“不能将兵,而善将将”,只是“带兵”不如韩信而已!
(《资治通鉴》刘邦反败为胜的战略!)文中所述,刘邦有序收拢残兵,陆续回撤至荥阳(彭城—下邑—砀地—虞县—荥阳),可见刘邦军队组织能力之强!再结合本文讲述,刘邦在荥阳继续收拢“溃兵”,与乘胜追击的楚兵激战,选任“骑兵校尉”(骑兵基层作战军官,类似现代军队官制中的旅长、团长),大败楚国骑兵,刘邦绝对是一个合格的“军团将领”!刘邦从沛县起义,也是一步一步靠“战功”刷出来的。
我们在工作中,可千万别认为老板或上级不懂“领兵”。大多数企业家或单位领导就是从基层一步一步“打”出来的,你所侃侃而谈的“打法”或许人家几年前就用过了!另一方面来讲,你向“领导”提出的解决方案之所以被认可,很可能人家“领导”也应经用过了,才会认定你的“方案”会成功。所以,更要保持敬畏之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