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文1】

汉王怒,欲攻项羽;周勃、灌婴、樊哙皆劝之,萧何谏曰:“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汉王曰:“何为乃死也?”何曰:“今众弗如,百战百败,不死何为!夫能诎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臣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汉王曰:“善!”乃遂就国;以何为丞相。

【译文】
汉王刘邦非常愤怒,想攻打项羽。周勃、灌婴樊哙也都劝他打,萧何劝谏他说:“在汉中当王虽然不好,但不是比死还好些吗?”汉王说:“何至于死呀?”萧何说:“如今您部众不如项羽,百战百败,既是不死又能怎么样!能够屈从于一人之下而发展于万乘大国之上的,有商汤王和周武王。我希望您在汉中做王,教养百姓,吸引人才,拢用巴、蜀,再平定三秦之地,天下可以谋划夺取了。”汉王说:“可以!”于是就去到他的封国,任用萧何为丞相。

【解析】
(《资治通鉴》项羽犯的最大错误!)此文讲过,项羽对刘邦的“分立”很不公平。周勃、灌婴、樊哙等武将都支持刘邦开战,这些人都是武将支持开战情有可原。萧何劝谏刘邦不好开战是因为萧何的“自身特性”所决定的。(《资治通鉴》刘邦如何降伏秦地民心?)此文讲过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府图籍藏之,以此沛公得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也就是说萧何是了解天下图籍人口以及局势的,知道刘邦实力薄弱不足与战胜项羽,更是知道旧秦地、巴、蜀及汉中之地的实情(天下最为富裕之地)。打胜仗夺天下主要靠的还是“硬实力”(人口数量及粮草物资)。

【原文2】

汉王赐张良金百镒,珠二斗;良具以献项伯。汉王亦因令良厚遗项伯,使尽请汉中地,项王许之。

【译文】

汉王赏赐给张良黄金百镒,珍珠两斗;张良把全都献给了项伯。汉王因此也命张良再赠送厚礼给项伯,让项伯尽力代他请求项羽将汉中全部给刘邦,项羽答应了这一请求。

【解析】
承接上文,所以,刘邦的第一步措施是借助张良而贿赂项伯(项羽叔父),请求项羽将汉中全部给刘邦,对于项羽来说就要回老家了,汉中之地对也不重要,自然会答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文3】

夏,四月,诸侯罢戏下兵,各就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汉王之国。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张良送至褒中,汉王遣良归韩;良因说汉王烧绝所过栈道,以备诸侯盗兵,且示项羽无东意。

【译文】

夏季,四月,各路诸侯结束欢庆后,回各自的封国,项羽即派三万士兵随从汉王刘邦前往他的封国。楚军与其他诸侯军中因仰慕而追从刘邦的有数万人,他们从杜县南面进入蚀中。张良送行到褒中,汉王派张良回韩王那里去。张良就劝说汉王烧断他们所经过的栈道,以防备诸侯的军队突然来犯,而且向项羽表示没有东归的意图。

【解析】
这个时候项羽之所以“放松”刘邦,无非是认为经过“分立”后,刘邦实力更加弱小,又在巴、蜀这种偏远的地方不足以构成威胁,这也得益于刘邦的“鸿门宴”和“隐忍”之术,为自己争取到了“时间和机会”。

【进一步解析】
无论是项羽“鸿门宴”上的动作,还是“分立”天下诸侯、“锦衣夜行”、还是项羽同意汉中归刘邦,都是一般规则、合情合理的常规操作逻辑,这个“操作逻辑”是立足于当时的历史现实社会情况,也就是说在秦朝刚灭亡,当时的大多数人都是这个“想法”。特别是“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在古代社会包括现代社会也一样,是大多数人的“常态”。所以,就很好理解项羽的一系列操作了,也没什么不好,人家就是不想做“皇帝”而已,只想做个“霸王”。
反观刘邦就不一样了,刘邦都已经快年过半百了,还要到处“求生存”,所处的环境自然是跟项羽不一样的,压根就不会有“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这种想法,也会习惯于到“漂泊不定”的生活,这是“创业”的常态。
刘邦的“常态”就犹如当代的好多“白手起家”企业家的人生经历,从“加冠”就远离家乡,他乡艰苦创业,这样的企业家“韧性”特别足,“思危”的思想根深蒂固,必定长期处于那种“求生存”的状态,这也不是一般人愿意“尝试”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