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图片,发现更多精彩内容

定需要以戒为基础,专注力的培养需要从自制力开始,先断除不好的生活习惯,例如随时随地刷手机,不按点吃饭,不按点休息等。

问:我已经三十岁了,想要改变自己的性格和心理,怎么做都没有突破,常有生不如死的感觉。我孤僻,傲慢,总瞧不起不如自己的人。自己从小处于极度自卑中,嗔心重,很容易生气。性情刚强,不愿示弱,总怕被欺负,像个刺猬。

内心的虚弱,使自己不知不觉与所有人处于一种对立的状态,所以会孤独、傲慢、警惕,容易被激怒。对这种心态串习很久了,所以不好改,但不等于不能改。怎么改呢?也不要跟自己的缺点对立,而是要努力培养好的念头、慈悲的精神、智慧的思维。

问:为什么在寺院承担、干活就有福报?

心用对了,在哪里都可以积到福报,就如同只要你好好耕种,每一块土地上都会有收成一样。但是有的土地贫瘠,有的土地肥沃,所以种同样的种子,用同样的功夫,不同的土地上收成不同。佛法中讲“具力业门”,父母和师长是恩田,三宝是敬田,贫穷困苦、非常需要帮助的人是悲田,对这些对象造业,果报很重,犹如在肥沃的土地上播种一样。造善业就感得极大福报,造恶业就感得极重的苦果。

问:如何提高专注力?

专注力,就是令心集中于某一件事的力量,佛法中的“定”就是令心安住于善法的力量。要得到这种力量,需要长时间的锻炼,犹如肌肉需要锻炼才能强壮一样。定需要以戒为基础,专注力的培养需要从自制力开始,先断除不好的生活习惯,例如随时随地刷手机,不按点吃饭,不按点休息等。

问:都说出了问题,先从自身找原因,可有的时候找出来的都是客观原因,自身的问题总是看不到。怕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去问别人,但别人并没有比这个事件里的自己更清楚。请问,用什么方法可以剖析自己的问题?谢谢!

当别人对自己提出批评的时候,虚心去听。总觉得别人是不了解实际情况,其实是自己在自我维护,反弹别人的意见。俗话说“旁观者清”,置身事外并不等于看不清楚。

问:请问如何做到守分安贫,消除比较,得到安宁?貌似从过去到现在,一直在比较当中生存,很难踏踏实实静下心来坚持一件事,仿佛自己总有要追赶的方面。人生从某个缺憾开始,就一直在找机会填平短板,又增新短板,人生就变成一段一段追赶目标似的经历,赶得力不从心。

“比较”本身并不是问题。修行人就是要与高僧大德比、跟佛菩萨比、跟善知识比,“他能做到,我也能”,从而产生不懈的动力,这样才不会停留在一些小小的成绩上,得少为足。这种比较是在符顺生命宗旨的前提下,借助榜样的力量,把对他人成就的仰望变成了自己内在的驱动力。

如果比较令你觉得很疲惫,或嫉妒或自卑,心忽上忽下,这种比较就是盲目的攀比,因为没有确定自己成长的大方向,只是不想甘居人后,所以看到什么就追逐什么,目标都是外在的、被动产生的,而不是发自内心的自我成长的渴望。都是比较,落脚点在“想成长自己”还是“想胜过别人”,心态是不同的。

此外,做什么事都不能急求果报,要非常深刻去体会发愿的意义和内涵,否则就容易觉得疲惫、痛苦。

问:今天看到您的《百法》中,提到“一旦认为自己得到了佛法,就如自己拥有了真理一样。你认为自己拥有真理,那么别人意见同你不合的,别人的情绪同你不顺的,别人的观点与你不一致的地方,你就有可能认为他是谬论。” 请问师父,对于别人不如法的观念,应如何用心呢?

学佛法是要去帮助别人的,不是与人对立的。

听法要对照、体会自己的心相,发现自己的烦恼,而不是在字面上理解、讨论。

问:忏悔需要抄经吗?

忏悔的核心是知错、改正、后不再造。在此基础上做诵经、念佛、拜佛、抄经等事,帮助自己更深刻去学习业果、增长内心白法,使忏悔更得力。抄经很好,要懂得它的意义,懂得用心的方法。

问:经书里说,要保持一颗明澄清净的心,不能心随境转。又听有法师说,心要专注于当下,不知道两者如何统一?

如果自己没有达到这样的心境,说什么都是文字游戏而已。

点击下方蓝字,查看历史文章分类精选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添加好友,防止失联

药补不如食补,预防胜于治疗。中医强调“治未病”,通过饮食与调理,预防疾病,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养生与治病的最高境界。

中药材讲究“道地”与“炮制”,不同产地和不同制作方法,直接影响效果。

健康无价,靠谱最重要。推荐几款养生佳品,真材实料、高性价比,拒绝暴利不忽悠。古法制作、原产地供货,让您买的放心、吃出健康!

温馨提示:建议根据自己体质情况,选用合适产品,以获得最佳养生效果,如有不明,可扫描上方二维码咨询。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