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生物学“火”到医美行业,带来三大巨变。
巨变1:突破了化学合成、动植物提取的限制,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
巨变2:合成生物学能在医美原料领域带来更多功效上的创新。
巨变3:引发求美者对天然和更加安全的原料的需求持续增长。
本文为《大美界》原创
作者 | 李小志
国内医美龙头企业亲自下场,创新企业布局,资本追捧,合成生物学无疑成为了医美行业的新宠儿。
合成生物学是生物科学在21世纪才出现的一个分支学科,近年来受到热捧并迅速从能源拓展到材料、环境和生命健康等领域,市场规模得到大幅提升。 很快,合成生物学这把“火”也烧到了医美行业。
比如玻尿酸龙头企业华熙生物在2021年搭建了合成生物学研发平台,以期大幅提升玻尿酸的产能供给; 2021年年底,由清北博士创立的企业未名拾光完成天使轮和Pre-A轮融资,核心业务是用合成生物学造医美原料; 今年1月,四环医药宣布与合成生物学企业蓝晶微生物达成战略合作,从而为推进新产品线积蓄势能…… 从国外的实践路径来看,合成生物学在医美行业尚未出现标杆性的龙头企业,商业潜力还有待验证。 超高景气度下,合成生物学会是医美行业的下一个风口吗?
1
合成生物学“烧”到医美 带来三大巨变
合成生物学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自2000年发轫以来,经历了产业界多次热捧与冷落的切换,直至近年才取得迅猛发展,并“杀”至医美行业。 所谓合成生物学,是结合了生物工程、大数据、人工智能、高通量筛选、基因编辑等新兴技术的新兴交叉学科,从而全面升级生物制造技术,其不仅可以提高生物基物质/材料的生产效率,还可以获得全新的生物基物质/材料。
△《大美界》根据公开数据统计绘制
需要区别的是,“合成生物”与“生物合成”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合成生物”合成的是生命体,“生物合成”则是利用生物体自身的酶系统合成新的化合物,合成的是物质。 “从技术应用价值看,合成生物学的优势在于高效、绿色、成本低,是符合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新兴技术。”一位近期投资了多家合成生物学企业的投资人告诉《大美界》,“因此该技术在环保、能源等领域的应用最为广泛。” 合成生物学这把“火”拓展到医美行业,能带来三大巨变。 巨变1:合成生物学突破了化学合成、动植物提取的限制,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 在传统的医美上游,原料企业的生产流程十分依赖相关动植物或化合物,比如透明质酸钠最先就需要在动物身上提取,规模化困难,价格昂贵。尽管现在通过生物发酵技术取得了量产的极大突破,但仍有提升空间,合成生物学或再进一步扩宽量产边界。 巨变2:合成生物学能在医美原料领域带来更多功效上的创新。 对求美者来说,买医美产品,主要关注的是成分与其带来的功效,这考验的是医美生产商对于原料的把控。 目前从产业发展来看,合成生物学能够生产60%以上的用于医学临床、美容护肤和保健食品的功能性原料,这些原料在功能性护肤品开发的功能性测试中,展现了抗衰、修护、祛痘、舒缓、祛皱等不错的功效。 巨变3:引发求美者对天然和更加安全的原料的需求持续增长。 当下,在医美相关产品的生产流程中,从原料成分供应到产品包装每一步都会产出数百万吨的废料,这不仅导致了生产材料的浪费,也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目前,美妆行业进行转型,以寻到合适的生物成分来源的原料有一定参考价值。例如欧莱雅在中国建起了零碳工厂和水循环工厂,欧舒丹推行空瓶回收、可循环包装等措施。 “打个比方,一瓶3ml的茉莉花精华水为了调制出合适浓郁的花香,以往可能需要上千朵茉莉花的花瓣。现在企业可以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制造出花香的原料,这就省下了上千朵花瓣,成本变得可控,量产迅速提升,功效也能达到。而且整个产品的包装也可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以实现,既降低成本,又环保。”一位投资人对《大美界》表示。 正是基于这一逻辑,众多企业纷纷布局合成生物学。但在医美的具体切入点上,各自都有差异。 比如与华熙生物达成合作,成立于2017年的萱嘉生物以“超分子溶剂”、“超分子催化”和“超分子材料”开发及应用为核心,目前已研发美容肽、脂质纳米粒、苦参碱椰子油离子液体、烟酰胺任二酸、甜菜碱水杨酸等数十款超分子功效原料,其合作方还包括美妆板块:丸美股份旗下品牌“春纪”、面部护理连锁品牌樊文花等。 2021年5月成立的未名拾光专注原料创新,已经集成了三个模块化的平台SGDesignTM、SGConstructTM和SGManufactureTM,且建立了植物与人体的天然生物活性分子数据库,并基于此设计并交付了一款来源于胶原蛋白的具有抗衰功能的护肤原料。 近期四环医药旗下渼颜空间科技与今年拿到8.7亿融资款的蓝晶微生物将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开发包括PHA微球及基于生物制造的再生医学材料,并同完成产品的研发、合规化申报及后续商业化推广。 蓝晶微生物主要产品管线就包括生物可降解材料PHA(聚羟基脂肪酸酯)、再生医学材料、美妆新功能成分、新型食品添加剂等.。 站在全球视野也可发现,诸如合成生物学的行业龙头企业如Ginkgo、Amyris等都在医美领域有所布局;传统医美企业、美妆企业也纷纷寻求机会,例如化工原料巨头帝斯曼在2021年4月以近10亿人民币收购了合成生物学企业Amyris的香精和香水业务。 从当下各个入局企业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看,合成生物学已有成为医美行业新增长极的苗头。
2
风口来临,医美行业已处在巨变前夜?
在合成生物学这个大风口下,医美行业会迎来巨变吗?先来看看合成生物学已经在医美细分领域所取得的成效或潜在的作用。 作为医美当下火爆的细分领域,玻尿酸因保湿能力强悍而被用户所喜爱。为了增大玻尿酸的量产能力,玻尿酸龙头企业华熙生物已开始在尝试合成生物。 据华熙生物董事长赵燕介绍,华熙生物的生产规模是700吨,用自然菌发酵的提取率为一公升溶液15—17克,而用合成生物进行生产可以达到75克。这直接促使原料价格大幅降低,现在食用的透明质酸或者化妆品级的透明质酸,成本只要2000多元1公斤。 不仅如此,华熙生物也正在运用合成生物技术开发新产品、新菌种,以寻找到能带来新增长曲线的创新原料,并与多个大学、科研院所展开了相关合作。 胶原蛋白和玻尿酸一样,都是人体重要的组成成分。不过由于胶原蛋白结构复杂,一直以来都是通过动物进行提取获得,工艺复杂且成本高昂,导致供应稀缺。 针对此,国内诸如巨子生物、锦波生物等少数企业已实现基因工程方法生产胶原蛋白片段。问题在于,结构、活性完整的重组胶原蛋白生产目前仍是业内难题,通过合成生物来解决这一问题成为了行业共识。 可以看到,合成生物学对于解决当下医美细分领域的原料扩产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一旦在技术与产业化上取得突破,势必会对医美上游整个体系带来巨大的改变。 不过,这条路并不好走。
3
产业化探索路漫漫:两大底层难题仍待解
在向各个领域垂直拓展的过程中,产业化是合成生物学不得不回答的问题。因为一个新技术从零开始研发,到产品落地、商业成功,创新链条非常漫长,每个环节都存在错综复杂的问题。 具体来说,合成生物学在医美领域产业化的过程中有两方面的底层难题需要解决。 首先是生物合成对象的选品难。 对于合成生物学企业来说,由于产品在后期工艺放大方面存在着巨大挑战,每一个流程的风险都需把控。所以如果在选品上出了问题,导致市场接受度低,企业所付出的所有费用最终都会打水漂。 举个例子,美妆护肤品的消费属性导致其相关产品的生命周期是3~4年,长一点的在5~8年,但合成生物学的新产品开发整个流程大致需要5年时间与5000万美元左右的成本。 这就意味着,一旦产品选错,到最终上市时市场风口已过,或只流行一两年产品就被淘汰,企业的损失就会非常的大。 再者是合成生物的规模化难。 其核心主要是在合成生物学产品规模化的过程中拥有不少的痛点,比如在实验室的小型培养环境中,对微生物的改造和设计一般问题很少,但若将其工放大到几百吨体量的发酵设施里去生产,微生物面临的环境就异常复杂,稳定性就变得很差。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菌种在实验室的测试环境中表现好,不代表在工业化下也能表现出色。 从全球市场情况看,目前真正能把合成生物学工艺从小试顺利放大到大规模生产的企业仍然很少。这对于医美领域的企业来说,如若本身业务的利润不够或现金流不充裕,就会在这个过程中面临不小挑战。 因此,对于想把合成生物学作为自身新的增长极的医美或美妆企业来说,需要在接下来对两大底层难题进行审慎思考后再决定是否布局。 对合成生物学的追捧,实则有医美行业的底层诉求:技术跃迁下的产品迭代和对求美者们新需求的满足。 这是在于,医美行业是一个需要持续不断创新能力和经营盈利能力的行业:只有将技术转换成产品,才能更好地满足求美者们更多元的需求;而得到了求美者们的认可,才能在商业上有持续不断的经营盈利,从而反哺到创新中去。 所以对于所有的医美入局者,除了技术的考量外,核心还是要估量市场价值和商业化前景,才能走得更加长远。
——END——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