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六朝古都的南京,自然有数量众多的历史遗址以及旅游景点。

而作为南京的标志性建筑,中山陵已经成为南京的文化象征。

每年上百万名游客前来中山陵敬仰孙中山先生,感叹中山先生一生的丰功伟绩以及非凡境界,敬仰他为民族自由而终生奋斗的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依山而建的中山陵,反复对比勘测,最终由一位年轻人来设计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平(今北京)与世长辞,举国悲痛。

而在逝世前一天,孙中山临终前对宋庆龄、汪精卫等人留言,希望自己能够葬于南京,不要忘记辛亥革命这场伟大的革命,为中华民族自由而奋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

而按照中山先生的遗愿,遗体先在协和医院进行防腐处理,暂厝在北平香山碧云寺,等待陵寝建成后再运往南京安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之后在北平为其举办的葬礼)

1925年4月,当时北平国民党政府立即组织葬事筹备委员会,并开始着手陵墓工程经费的筹集、建设以及中山先生的灵榇由北京迎归南京安葬等相关事宜。

很快,葬事筹备委员会成员前往实地勘察墓址,反反复复对比,最终确定了紫金山中茅山坡为墓址所在地,同时立即开展对该区域进行接洽圈地、测量、照相,做好相关建陵的准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5年4月,宋庆龄等人在紫金山考察墓址)

在进行陵墓的选址、圈地的同时,筹备委员会也以奖金5000元悬奖征求陵墓设计图案的工作。

通过为期3个半月的时间,最终在9月一致决定采用中国近代杰出的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陵墓图案,并同时聘请他为陵墓建筑师。

不过遗憾的是,这位建筑师在建造过程中积劳成疾,中山陵墓尚未告成,1929年3月不幸因病去世,享年36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吕彦直)

而为了表彰吕彦直为建造中山陵所做出的贡献,陵园管理委员决定在祭堂西南角奠基室内为吕彦直建纪念碑,由捷克雕刻家高琪雕刻,其碑文还刻道:

“总理陵墓建筑师吕彦直监理陵工积劳病故,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于十九年五月二十八日议决,立石纪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吕彦直设计稿)

经历三大工程,陵园最终兴建而成

确定陵墓图案以及建筑师之后,葬事筹备处就开始招标包公:

陵墓、祭堂、平台、石阶、围墙及石坡各项工程为第一期工程,由巨海姚新记营造承办;祭堂前钢筋混凝土护壁的石铺面以及石阶属于二期工程,由上海新金记康号承包;而牌坊、陵门、碑亭、卫士室、大围墙等建筑便由上海陶馥记营造厂承包。

由于第三期工程浩大,当时亭里的大石碑,牌坊的柱座、石柱和横梁全都需要采取整块的巨型福建花岗石来制,当时有没有多数现代化设备,需要依靠人工来搬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国时期中山陵)

因此,整个工程所使用的巨型花岗石的采购,再到紫金山南坡施工建筑等,都需要付出极大的劳动力,最终通过6年多的时间,中山陵整个主体工程全部完成。

整个中山陵建筑物建在一座山坡之上,正面为一望无际的平川,背面却是林木葱郁的山峰,可谓是一处绝佳的风水宝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陵园建成,奉安大典开始进行

中山陵大致工程建成,迎榇奉安的各项准备也开始进行。

1929年1月,奉安委员会成立,随后南京修筑一条一条迎榇大道,从下关江边的中山码头,经鼓楼、新街口、中山门直达中山陵,全长15公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年5月,中山先生的遗体从北平运往南京,6月1日开始举行隆重的奉安大典,当时整个南京迎榇大道(今中山大道)两旁都挤满了群众百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后,奉安大典开始,经过奏哀乐,行三鞠躬礼,献花圈,读诔文等一系列流程,全国民众停止工作,默哀3分钟,随后参加大典的人员依次进墓门瞻仰。

最后由夫人宋庆龄率领孙科夫妇、戴恩赛夫妇等将墓门关闭,奉安大典最终告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继承中山精神,同心振兴中华

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功绩和高尚人格,百年来,一直深受着中国各族同胞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尊敬。

而中山陵的建立到现在,在这80多年历史,每年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自己世界各地人士怀着崇敬的心情前往拜谒。

虽然中山先生未能见证到如今国泰民安、欣欣向荣的理想之国,但他一生为民族革命而努力地奋斗,相信每个人都不会忘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