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夸张地说,孙中山先生为挽救积贫积弱的中国鞠躬尽瘁,改变了中国近代历史格局。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病逝,按照生前遗愿,中山先生最后安葬于江苏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中山陵,也成为了近代历史革命的象征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29年6月1日,中山陵举行“奉安大典”,之后立碑刻字纪念,而碑文却很简约,仅仅只是写了----“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 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

这是出自于谭延闿的手笔,字为颜体,遒劲有力。

不过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碑文看似简单朴实,但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是指公历的哪一年?

这个问题主要涉及到当时中国民国采用的是公元纪年法以及民国纪年法的计算方法。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告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而这一年便是民国元年,由于历史时间轴尚未有民国零年这一说法,因此公元纪年=民国纪年+1911年,而民国纪年=公元纪年—1911年。

因此,按照墓碑的时间,孙中山先生墓碑的民国十八年,实际上就是公元1929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为什么是党葬,而不是国葬?

要知道,当时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他的葬礼也成为南北政府关注的焦点。

当时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国会早已被袁世凯所解散,而北京段祺瑞临时临时执政府组成了非常国会。

而在1916年推出的《国葬法》,就有规定----“有殊勋于国家者,身故后经大总统咨请国会同意或国会之议决,准予举行国葬典礼"

很显然,孙中山先生是国民党和南京革命政府的领袖,又是辛亥革命的重要领导人物,多年来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献身精神早已成为民国政府的文化符号。

对于国民党而言,领袖与世长辞自然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因此,只要谁能够为孙中山先生举办葬礼,自然便无形中在名义上成为全国政权的“话事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出于现实政治利益考量,最终南京国民政府在1929年6月,将孙先生的遗体由北京送往南京正式安葬,所选择是----“党葬”,希望借助这种形式,继承并垄断孙先生所遗留的政治遗产以及其解释权

也正因如此,如今的碑文也书作“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而非“国民政府葬前临时大总统孙先生于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为何碑文对孙中山先生的生平业绩无只字片语?

事实上,最初葬事筹备会最初也打算为孙先生撰写一篇碑文,当时推定由汪精卫撰写碑文,胡汉民撰写墓志铭文,吴稚晖担任传文,张静江写记文,并限于1926年7月底交稿。

不过经过2年时间,碑文内容依然还没确定下来。

最终在1928年1月,葬事筹委会认为孙总理的功绩,绝非志铭、传记文字所能包括一切,因此决定不采用碑文形式,仅仅简单写了相关的时间以及事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历史上也有另外一种说法。

当时中山陵建成后,国民党的上层人士以及元老们都在商量由谁来为孙先生写墓志铭,多数人提倡由辛亥革命元勋资深望重并且有学问书法又炉火纯青的孙中山先生的挚友----章太炎先生来执笔。

但当时作为国民党最高权利的蒋介石却不同意,据说当时他与章太炎不合,章太炎素来就看不惯青红帮流氓出身的蒋介石,经常斥责蒋介石的革命不是真革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随后章太炎知道后,更是对蒋介石更加不满,曾愤怒地说:“蒋以个人好恶,竟宁使革命元勋之陵墓缺少碑铭,可憾也。”

就这样,南京中山陵建成之后,只有碑亭而无墓志铭,最终不得不将“天下为公”四字刻于亭中从而来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