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1】

彭越既受汉封,田横惧诛,与其徒属五百馀人入海,居岛中。帝以田横兄弟本定齐地,齐贤者多附焉;今在海中,不取,后恐为乱。乃使使赦横罪,召之。横谢曰:“臣烹陛下之使郦生,今闻其弟商为汉将;臣恐惧,不敢奉诏,请为庶人,守海岛中。”使还报,帝乃诏卫尉郦商曰:“齐王田横即至,人马从者敢动摇者,致族夷!”乃复使使持节具告以诏商状,曰:“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来,且举兵加诛焉!”

【译文】

彭越已受汉封梁王,田横怕被诛杀,与他的部下五百多人进入大海,居住在岛上。高帝刘邦认为田横兄弟几人本来曾平定了齐地,齐地贤能的人大都归附了他,今流亡在海岛中,如不控制,以后恐怕会作乱。于是就派使者去赦免田横的罪过,召他前来。田横推辞说:“我曾煮杀了陛下的使臣郦食其,现在听说他的弟弟郦商是汉的将领,我很害怕,不敢奉诏前往,只请求做个平民百姓,留守在海岛中。”使者回报,高帝便诏令卫尉郦商说:“齐王田横即将到来,有敢动他的随从人马的人,即诛灭家族!”随即再派使者拿着符节把高帝诏令郦商的情况对田横一一讲明,并说道:“田横若能前来,最高可以封王,最低也是个侯哇。如果不来,便要发兵加以诛杀了。”

【解析】
田横这人就是“谁”也得罪,典型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物,面临这样的“窘境”也是咎由自取。田横即是旧齐国宗室,兄弟三人也曾是诸侯王,更是从未服从过刘邦或者帮助过刘邦,再加上田横这批人的“独立性”思维太强,既不愿意依附于项羽,也不愿意投降刘邦,这对已经基本一统天下的刘邦来说肯定是不允许其存在的。根本原因还是齐国的地理位置和民风民意的倾向问题。

【原文2】

横乃与其客二人乘传诣洛阳。未至三十里,至尸乡厩置。横谢使者曰:“人臣见天子,当洗沐。”因此留,谓其客曰:“横始与汉王俱南面称孤;今汉王为天子,而横乃为亡虏,北面事之,其耻固已甚矣。且吾烹人之兄,与其弟并肩而事主,纵彼畏天子之诏不敢动,我独不愧于心乎!且陛下所以欲见我者,不过欲一见吾面貌耳。今斩吾头,驰三十里间,形容尚未能败,犹可观也。”遂自刭,令客奉其头,从使者驰奏之。帝曰:“嗟乎!起自布衣,兄弟三人更王,岂不贤哉!”为之流涕,而拜其二客为都尉;发卒二千人,以王者礼葬之。既葬,二客穿其冢傍孔,皆自刭,下从之。帝闻之,大惊。以横客皆贤,馀五百人尚在海中,使使召之;至,则闻田横死,亦皆自杀。

【译文】

田横便和他的两个宾客乘坐驿站的传车去到洛阳。离洛阳还有三十里,到达尸乡驿站。田横向使者道歉说:“作为臣子的人觐见天子时,应当沐浴。”随即住下来,对他的宾客说:“我起初与汉王一道面朝南称王,而今汉王做了天子,我却是作为败亡的臣虏,面北称臣臣服他,这耻辱本来已非常大了。何况我还煮死了人家的兄长,又同被煮人的弟弟并肩侍奉他们的君主呢。即便这位弟弟畏惧天子的诏令不敢动我,我难道内心就不感到惭愧吗?!况且陛下想要见我的原因,不过是想看一看我的容貌罢了。现在斩下我的头颅,奔驰三十里地送去,神态容貌还不会变坏,仍然可以看的。”于是就用刀割自己的脖子,并让宾客捧着他的头颅,随同使者疾驰洛阳奏报。高帝说:“唉呀!从平民百姓起家,兄弟三人相继为王,这难道不是很贤能的吗!”为田横流下了眼泪。接着授给田横的两个宾客都尉的官职,调拨士兵二千人,按葬侯王的礼仪安葬了田横。下葬以后,那两位宾客在田横的坟墓旁挖了个坑,都自刎而死,倒进坑里陪葬田横。高帝听说了这件事,大为震惊,认为田横的宾客都很贤能,余下的五百人还在海岛上,便派使者去招抚他们。使者抵达海岛,这五百人听说田横已死,也都自杀了。

【解析】
田横的那番话,本人(山东潍坊人)体会颇深,这种“原为平级,不甘居下;有仇不做同事”的心态也算是山东独有的“地域特色”吧。
【原文2】中的“乃复使使持节具告以诏商状”,意思就是刘邦把消除田横疑虑的做法全部毫无保留的告诉了田横,田横这才理解为刘邦“不过欲一见吾面貌耳”,但是刘邦真的有这样的意思就不好说了,毕竟不久前刘邦就是靠着“违约”的战略规划消灭项羽的。其实到了刘邦、田横那种层级的人,大家心里都清楚的很,田横的下场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田横自杀几乎是他唯一的出路了,也是刘邦最想要的结果。既避免了田横自身的“尴尬”处境,也避免了齐地的战祸。

【进一步解析】
我们从刘邦的角度来思考为何要这样处置田横!
主因就是齐国人民”不愿投降“刘邦啊,田横等人自然也是这种心态,毕竟是前齐国宗室后裔,兄弟三人还都曾是诸侯王,这人影响力和号召力太大了。对刘邦来说要不”控制“田横,要不就逼其自杀。汉朝天下初定,是不能再起“兵祸”的,如果放任田横等人,按照这批人的“秉性”必会起兵割据天下,攻击刘邦。
这就会出现一个新词“事实预知”。一个人或者团体要做一件事,并不是仅仅“想不想做”这件事,而是能力、实力、形势到了“要做”这件事!而刘邦对田横的“处置”就是明显通过“事实预知”看到了田横如果活着“要做”什么事,肯定是“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