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文1】

列侯毕已受封,诏定元功十八人位次。皆曰:“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谒者、关内侯鄂千秋进曰:“群臣议皆误。夫曹参虽有野战略地之功,此特一时之事耳。上与楚相距五岁,失军亡众,跳身遁者数矣,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之乏绝者数矣。又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以待陛下。此万世之功也。今虽无曹参等百数,何缺于汉;汉得之,不必待以全。奈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万世之功哉!萧何第一,曹参次之。”

【译文】

列侯全都已受封,高帝就命令议定获第一级功的十八个人的位次。群臣都说:“平阳侯曹参,身受七十处创伤,攻城掠地,立功最多,应当排在第一位。”谒者、关内侯鄂千秋进言说:“群臣们的议论都错了。曹参虽然有野战夺地的功劳,却不过只是战场上一时间的事情罢了。陛下与楚军相持五年,军队丧失,部众逃亡,自己只身轻装逃脱就有好几次。当时萧何经常从关中派遣兵员补充汉军的缺额,这些都不是陛下发命令叫他干的,而关中好几万士兵开赴前线时恰好遇到陛下将少兵尽的危急时刻,这也有过好多次了。再说到军中无现成粮食,萧何从关中水陆运送,军粮供给从不缺乏。陛下尽管多次丢掉崤山以东的地盘,萧何却总能保全关中地区等待陛下随时归来。这些都是万世不朽的功勋啊。如今即便没有成百个曹参这样的人,对汉室又有什么损缺呢;汉室得到他们,未必就能靠着他们得以保全。怎么能将一时的功劳盖过万世的功勋呀!萧何应居第一位,曹参第二。”

【解析】
“诏定元功十八人位次”,这件事也是极其重要的,其中主要是确定谁是第一“功臣”。第一功臣实际上就是“百官之首”右丞相的最佳人选,同时,第一功臣的“属性”也决定了国家的政治走向。
汉朝靠战争取天下,功臣当中自然是将军最多,所以大家都推举曹参自然是在情理之中的。
“谒者、关内侯鄂千秋”,这个“谒者”在汉朝是掌宾赞受事,即为天子传达,所以鄂千秋是最了解刘邦“心思”的人,他也有这个资格直接进言。鄂千秋的这番话实际上就是刘邦的“心思“。

【原文2】

上曰:“善!”于是乃赐萧何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上曰:“吾闻进贤受上赏。萧何功虽高,得鄂君乃益明。”于是因鄂千秋故所食邑,封为安平侯。是日,悉封何父子兄弟十馀人,皆有食邑;益封何二千户。
【译文】

高帝说:“对啊!”随即便特许萧何可以带剑、穿鞋上殿,朝见皇帝时不必行小步快走表示恭敬的常礼。高帝说:“我听说‘举荐贤能的人要受到上等的封赏’。萧何的功劳虽然卓著,是得到鄂君的申辩才更加明确的。”因此就根据鄂千秋原来所受的封地,加封他为安平侯。这一天,全部封赏萧何父子兄弟十多人,都得到了食邑。又加封给萧何两千户。

【解析】
在这里,刘邦也并未明确萧何功臣第一,而是给予萧何特殊的待遇。司马光也故意”隐去“。暗含的意思就是萧何并非应该排第一,而是因为政治需要。鄂千秋也因此再次”加封“,足以说明刘邦对鄂千秋的表现极其满意。

【进一步解析】
之前的文章讲过刘邦为何重赏萧何、张良和张平这几个”无功“之臣。在这里刘邦”诏定元功十八人位次“就是完全是政治目的的实施了。
汉朝基本稳定后,整个政治生态完全变了,刘邦不但不再需要”武将“了,甚至要打压这批人。但毕竟都是立过赫赫战功的人,还有好几个都是”创业元老“把”事“做的太明显也不好,所以才会有”鄂千秋言萧何萧何第一“事情出来。萧何是”治臣“既无领军才能,也无军队实权和威望,无法对国家构成威胁,而那批武将就不同了。
“诏定元功十八人位次”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萧何”立威“,毕竟是第一功臣又是丞相,压不住满朝文武可不行。

【悟道】
政治形势变了,和平年代国家武将就不是那么重要了,汉朝建立初期的问题是天下刚刚稳定,还会面临一定的战争威胁,还需要这批功臣武将维持军队战斗力,不好直接打压。所以他找到了萧何,并多次强调他的”丰功伟绩“,回看(《资治通鉴》如何巩固江山?刘邦分封刘氏为王!)文中所讲的”功狗功人“的典故,刘邦的政治意图再明显不过了。
萧何是”创业元老“一直管大家吃住,还不停的给各位大将军们”爆兵“,功臣们也会心服口服,只要刘邦不停的推举萧何就可以了,核心意图还是在改善政治生态的同时,保持内部的稳定。毕竟韩信、韩王信、彭越和英布等实力诸侯还在虎视眈眈,他们可不认为自己是大汉忠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