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企孙这个名字,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人知道了,他生于1898年,24岁获得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在哈佛大学期间,在著名物理学家W. Duane指导下,同H.H. Palmen合作利用X射测定普朗克常数的值。这是当时的最佳实验数据,在国际上沿用16年之久。1921年以后,叶企孙转向磁学研究,在高压物理学家P.W.Bridgman(1946年由于发明超高压装置和在高压物理学领域的突出贡献获得第四十六届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实验室中研究流体静压强对铁磁性金属的磁导率的影响,如果叶启孙没有回国继续他的研究,那么后来的诺贝尔物理奖必将有他的名字。然而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叶企孙放弃优渥的生活毅然回国,创建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和理学院,叶企孙说:“没有自然科学的民族,决不能在现代立脚得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叶企孙1924年回国,1926年创建清华大学物理系,1929年组建清华大学理学院,到1938年的十届物理系共毕业本科生71人,他们中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有21人。其中代表人物有两弹一星功勋王淦昌,中国卫星头号功臣地理学家赵九章,中国原子弹氢弹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彭桓武,中国原子能之父的钱三强和力学家钱伟长,有中国居里夫人之美誉的才女核物理学家何泽慧,中国现代光学技术与工程先驱王大珩、周同庆,中国统计物理奠基人王竹溪,中国受控核聚变装置总设计师李正武,中国卫星测控第一人陈芳允,国际光学最高奖获得者龚祖同,还有理论物理学家张宗燧、胡宁,核物理学家施士元,固体物理学家葛庭燧,地球物理学家翁文波、傅承义、秦馨菱等等。他们成为20世纪下半叶中国科学发展最根本的力量!

必须一提的是氢弹研制过程中做出重大贡献的于敏院士是中国本土培养的科学家,氢弹构型中有Teller-Ulam 构型和于敏构型两种,而后者在氢弹小型化上还优于前者。于敏的老师就是北京大学物理教授张宗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9年,中央隆重表彰研制两弹一星的功臣,23位科学家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其中有9位是叶企孙的学生,2位是他学生的学生,另有2位与其关系密切。这些只不过是叶企孙为中国培养科技栋梁之材的一个集中体现,叶企孙一生未娶,没有子女,却留给中华民族无尽的财富。

以上只是与叶启孙一人有关的科学大家,还有数不清的各科各类的科学家为新中国的建设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1949年的中国,穷是真的穷,当时的国民总产值只有近123亿美元,人口约5.4亿,人均GDP只有23美元,人均国民收入只有16美元,世界排名100多位,白却未见得,有一大批世界一流的科学家,他们的成就也许是后代子孙无法逾越的巅峰。

叶启孙晚年非常凄惨,就不详细介绍了,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搜索一下。我们希望这些人的人格和成就能被继承,这样的人能被社会推崇,而不是戏子家事天下知,英雄枯骨无人问!